学术交流
浙传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
来源单位:全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19-03-30

近日,浙江卫视新闻联播报道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陶婷老师的思政课。在课堂中,“最多跑一次”“杭州互联网法院”等改革的实践经验在陶婷老师的带领下吸引了一大批00后大学生的注意力。把有意义的内容讲得有意思,陶婷老师有她的小秘诀。在课堂中说一些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讨论互动式教学,拉近师生的距离,思政课也会变得很好玩,很有趣。陶婷老师通过教务系统识别,在第一堂课上课时就能准确地喊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这让学生倍感亲切。在她的讲义夹中还珍藏着很多本留言册,上面写满了几届学生写给她的“小秘密”。

像陶婷老师这样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在我校还有很多。何仁富教授的思政课,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在思政课堂里学手语,何老师会亲自教大家《从头再来》《中国人》《相亲相爱一家人》等手语歌,让学生珍惜生命,塑造更好的自我。将课程的内容融入到轻松欢快的学习手语得过程中,同学们更易接受和理解。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的许志红教授,用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课堂的温度使学生有代入感、参与感、获得感,思政课堂充满活力。思政课老师李远煦,大胆改革创新,让思政课走上了IT之旅,在她的课堂上,学生通过手机签到、抢答、互动讨论,布置和上传作业。通过新媒体技术地加持,思政课变得更加“潮”了,也更受学生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近年来,我校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突出浙传学科专业特色,有机融合课内思政教学与课外专业实践。课堂内,思政课教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锤炼授课,淬火成金,让一堂堂思政课变得生动、有趣。

课堂外,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组织开展学术讲座、读书报告、辅导答疑、社会实践、成果交流,推动“互联网+”“专业创作+”与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有效反哺思政课教学。由我校师生主创的国家艺术基金重大资助项目原创音乐剧《红船往事》,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真实、生动地在舞台上再现了具有坚定信念的革命先驱,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扰,“开天辟地”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建党历程,歌颂了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和丰功伟绩。该剧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南京荔枝大剧院等多地巡演23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网、浙江卫视等主流媒体都予以了报道。参演师生都得到了思想的洗礼,自觉践行“红船精神”,把“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有机的结合。巡演所到之处的广大市民在观演后内心都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教育,一方舞台成为一堂生动的、移动的、打动人的思政课堂。学校还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陆续推出《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听习总书记讲故事》《思维理疗馆》《浙传阅读》《阳光微团课》等系列思政微视频、微音频等作品,让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

在我校专业课课堂里,教师充分挖掘和提炼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全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例如,《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堂里,焦俊波老师通过新闻采访情景再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新闻理想。李炫鑫老师的《游戏策划与关卡设计》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公平、公正、规则的意识。老师成了新时代正能量“网红”,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价值的引领,思想政治教育落地落实,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成为专业老师一致的目标追求和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