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1日,习近平在舟山普陀区东极岛调研并看望慰问当地渔民。浙江日报记者 周咏南 摄
有一个理想,质朴深沉,凝聚力量;有一种信念,炽热坚定,昭示未来。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自从在嘉兴南湖红船上诞生起,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价值取向始终如一!
2012年11月1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刚刚在党的十八届一次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同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时,道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真挚情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共享”列入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一词,重如千钧,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中。
时光回溯,情怀如初。
在浙江工作的6个年头里,习近平怀着对这片土地最深的爱,怀着对人民最浓的情,察省情,访民意,擘画“八八战略”,致力于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重点帮扶贫困人口等困难群体,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实现全民共享;推进“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实现全面共享;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动员群众、发动群众,参与到经济社会各项建设事业中去,实现共建共享。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场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历史性变革,历史不会忘,人民不会忘。
2002年10月,在将知天命之年,习近平来到浙江工作。
面对新的岗位变动,习近平有何感想?当年的电视镜头留下了珍贵记录。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一定要做好,绝不能做不好。因为我做不好的话呢,不是我个人的事情,这是对浙江4600万人民的事情。”
履新之际,习近平首先想到的是,不能愧对人民。他这样表态:组织上给你这么重要的工作,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做好这个工作,我们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习近平担任浙江省委书记之时,浙江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期:增长方式的转变、各项改革的攻坚、开放水平的提升、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矛盾的交织……
浙江发展中,既有各种资源的先天不足,更有粗放发展方式的困局;既有成长中的难得机遇,更有成长中的诸多烦恼。怎样科学谋划浙江发展新战略是习近平当时面对的重大课题。
他深入基层一线,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问计于干部群众,走访于田头车间,思考于颠簸旅途。翻开当年的工作记录,时任浙江省委常委、秘书长张曦说,习书记到浙江后,紧接着参加党的十六大;岁末年初,作为代省长,要为省“两会”主持起草政府工作报告。为了迅速掌握省情,直接接触社情民意,在上任伊始短短的118天里,他跑了11个市和25个县。很多时候,都是扒几口饭,就连夜赶往新的考察点。张曦回忆:“那时候,我有个任务,就是根据习书记交代,起草他每星期的工作安排表,上报的方案上行程满满的,习书记审定时,总是只做‘加法’,以致许多工作经常只能调整到晚上。”
“谋划浙江未来发展的战略,情况千头万绪,线索千丝万缕,习书记谋划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始终是人民。”张曦说。
2003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举行第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在深入比较研究全国各地的改革发展经验,深刻梳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分析存在的突出矛盾基础上,习近平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八项举措,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八八战略”。
“八八战略”处处闪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光辉。其中,前三条分别着眼于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开放和发展先进制造业,将强省与富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第四条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入手,重在让城乡居民共享美好生活。第五条从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入手,确保百姓享有宜居的生态环境。第六条从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浙江经济的新增长点入手,着力改善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第七条从推进重点建设,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入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第八条从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入手,努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习近平以“八八战略”为总抓手,开启了进一步改善民生、实现省域内共享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
时任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刘亭记得,习近平在部署和推进“八八战略”中,讲得最多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人民群众理解“八八战略”,实践“八八战略”,共享实施“八八战略”所带来的成果。
2005年12月,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始终坚持把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八八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坚持强省与富民相结合,千方百计促民富,支持和鼓励群众创新创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尽心尽职解民忧,把为民办实事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着力做好就业、社会保障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责任,竭尽全力保民安,尊重和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从西子湖,到中南海。这份家国情怀、赤子之心一直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0多年来,浙江广大干部群众一直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探索和实践的道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统筹推进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清廉浙江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再上新台阶,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
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不仅表现在谋划浙江重大发展战略的大事上,也体现在带领浙江人民防台抗台和抗击“非典”疫情等急事上。
浙江傍海而生,台风灾害多发。历史上,台风多次给浙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1956年12号台风,浙江死亡4926人;1994年17号台风,浙江死亡1126人;1997年11号台风,浙江236人死亡……
从福建到浙江,习近平主政的地方都是易受台风灾害的地区,他也因此跟台风打了近20年交道,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从理念上彻底改变了浙江防台抗台策略。
2004年8月的“云娜”台风,是习近平到浙江任职后经历的首个强台风。“云娜”来临之前,浙江已连续两年出现夏季高温干旱。当时,人们都期盼着适度的台风能带来雨水和清凉,可没想到的是,盼来的却是近48年来在浙江登陆的最强台风!
习近平高度重视“云娜”台风的防御工作。为确保防台抗台斗争取得胜利,他再三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岗在位。习近平说:“领导干部可以不一定是防台的专家,但领导的坐镇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支持和鼓舞,也是一种督促和鞭策。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重要的保障。今后,在重大灾害面前,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领导干部必须迅速到岗在位,靠前指挥,提供有效保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4年8月10日至11日,习近平在金华考察并主持召开金、衢、丽三市党建工作座谈会。一接到“云娜”台风可能在浙江登陆的报告,他立即赶回杭州。从8月11日晚上到8月13日,短短数十小时内,他四赴省防汛防旱指挥部,亲自指挥部署防御工作。为抓好灾后慰问和重建工作,13日下午,习近平顶风冒雨,赶到温岭市大溪镇、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黄岩区东城,实地了解情况。为进一步加强全省抗灾救灾工作,17日上午开完电视电话会议后,习近平下午即赶赴重灾区乐清市仙溪镇溪口、石碧岩村和龙西乡上山村等地;18日又来到永嘉县上塘镇、渠口乡坦下村,慰问灾民,指导救灾重建工作,并听取温州市相关工作汇报……
时任浙江省防指办常务副主任姚月伟对当时的情形记忆深刻。他拿出浙江省防指办整理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04年8月11日晚防御14号台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讲话记录”上,清楚地记录了习近平对人民生命安全的牵挂——
“与其说‘抗’,不如说‘抗’的重点是‘防’,现在不是说抗台风就要站在风眼上,而是要在台风来临前,把各项准备工作都做好,主要是‘防、避’。”
“海上渔民有8.2万人,要通过各种手段联系到他们;近海滩涂养殖人员12.5万人,这批人很多是民工,哪里知道台风有多大威力,必须转移。”
“房屋不安全的群众要统统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避风,不要怀有侥幸心理;渔港里的渔民,不要以为在渔港里就没事了,这些渔民不能留在渔港里,一阵大风过来一碰撞就有很大伤亡危险。”
……
在此之前,浙江曾有过因过分强调“誓与大堤共存亡”而造成重大伤亡的惨痛教训。在与台风斗争的问题上,以前大家的传统思维是一个“抗”字,认为在强台风面前,人员伤亡可能难以避免。而习近平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看得更重,把“防”字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在防御‘云娜’时,习书记首次提出了‘不死人,少伤人’的防台目标要求。这在当时引起全省甚至全国极大的反响!”
为了实现“不死人,少伤人”的目标,习近平又提出“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能万一失防;宁可事前听骂声,不可事后听哭声;宁可信其来,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重,不可信其轻”的理念。
2005年,防御“麦莎”台风,浙江提前转移124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型城市的人口规模,这在浙江历史上前所未有。统计数据显示,在这场大台风中,浙江省仅死亡两人。那3年,浙江实施了数场百万人员大转移行动。
围绕习近平提出的“不死人、少伤人”目标要求,10多年来,浙江省开展了“千库保安”“强塘固房”“五水共治”“百项千亿”等一系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不断完善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等非工程措施,使浙江省的整体防汛防台能力有了质的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浙江从此真正确立了“生命至上”的防台宗旨,坚持了“转移避险”的科学防台举措。“以人为本”的理念彻底代替了原有的抗台思路。浙江的经验,也被沿海各省(区、市)效法。
防御“非典”,是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遇到的另一大挑战。在应对这件急事上,习近平的为民情怀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是一个不寻常的春天——2003年4月19日下午,输入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出现在浙江。“非典”既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又给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如何最大限度阻断病毒传播?需要尽快排查与感染者接触过的人群。但是,单靠卫生系统的人力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习近平果断指示:立即调动公安力量排查直接接触者!当晚,公安系统、卫生系统有效联动,排查出直接接触者1000多人并有效隔离。在习近平的直接指导下,浙江在抗击“非典”这场公共卫生硬战中,在全国创造了科学隔离的样板。
习近平在“非典”期间,先后视察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省疾控中心,反复叮咛“要做好预防工作,不让其他人感染”“要隔离病人”“要全力保护好医务人员”。
声声关切,阵阵暖流,无限感动。时任省卫生厅厅长李兰娟至今记得,习书记在视察期间与每一位传染病实验室工作人员亲切握手,向他们表达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在划定隔离点的次日,习书记还察看了隔离点,逐一慰问医务工作者和被隔离居民,详细了解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你能想象吗?那样的特殊时刻,习书记温暖的双手,对浙江人民抗击‘非典’是多么重要的鼓舞!”时隔10多年,忆及往昔,李兰娟依然激动不已。
人民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有着最重的分量。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在意的常常是基层群众衣食住行的“小事”。2003年12月30日,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习近平语重心长地对各级干部说:“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我们是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初到浙江,习近平的几次调研活动,都选择了相对欠发达地区。因为这里的群众困难最多,也最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怀。
寒冬腊月,冷雨寒风。2002年12月末,习近平来到衢州,走访慰问困难企业和困难群众。那年夏天,衢州市衢江区双桥乡暴发特大山洪,包括杜学集在内的许多村民房屋和财物被冲得一干二净。衢江区异址安置灾民,兴建“希望新村”,173户房屋全倒户和半倒户搬进新居。习近平到衢州后,特意赶赴灾区慰问群众。
习近平的到来,温暖了杜学集一家。那天的情景,今年79岁的杜学集老人历历在目:“习书记来的那天,正下雨,我看到他自己撑着把黑伞走了进来。当时我们家的新房子刚造了一层,红砖都露在外面,还没来得及粉刷。他来了之后,问我们搬过来之后救灾物资有没有落定、穿什么衣服、吃的菜哪里买这些小事情。我没想到,他还专门检查了我家的米袋子,打开菜柜看我们中午吃剩下的菜。”
习近平还关心地问老杜建房子的钱够不够,当地乡镇干部介绍,造新房子的90平方米的宅基地是政府免费划拨,免收建房审批费用,还有6000元建房补助、600元生活补助。习近平这才放心地点点头。如今,杜学集一家住在两层楼房里,习近平来家里做客的照片成了最珍贵的收藏。
习近平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每逢新春佳节来临,他总是风尘仆仆,走进百姓家“看真贫”,送去党的问候。
200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四明山革命老区,在老党员、老游击队员和困难群众家里,嘘寒问暖,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向他们拜年。
200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到遂昌、松阳和缙云等县走访慰问下岗困难职工、农村低保户、优抚对象、残疾人家庭和敬老院。
2005年1月26日,又是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长广煤矿慰问调研。长广煤矿地处皖、浙、苏三省交界,当年几万名矿工在此工作。因为多种原因,当时的长广煤矿生产经营困难,正在谋求转型。
“我记得那天天气很好,但是气温很低。习书记身材很魁梧,身着一件半新的蓝色羽绒服,很平和。早听说习书记要来,大家既激动又紧张。直到习书记出现在面前,与大家一一握手,我们的心才踏实了。习书记的手握着让人感到特别温暖……”时任长广煤矿七矿办公室主任吕键鸣回忆说。
到浙江工作后,习近平心里一直惦记着长广煤矿。在和矿区职工的座谈会上,习近平的一番真心话让在座的长广人心头一热。习近平谈到,他到浙江工作后,任代省长,在工作交接时,原省长柴松岳跟他交代了不超过5件事,其中一件就是长广煤矿。当时,长广煤矿经营比较困难,涉及几万人的生计。正因为如此,习近平一直将长广煤矿放在了心上,一定要来看看这里的干部职工。
习近平来到七号矿和查扉矿,第一件事是慰问困难职工。在困难职工沈水法家里,习近平关切地询问沈水法的身体情况,了解沈水法一家的生活状况。“沈水法家是只有30多个平方米的低矮平房,老婆没工作,还有两个孩子在读书,一家人生活都靠他。习书记来时,他在家养病,拿病假工资。”原长广报记者冯明回忆,习近平当时鼓励他们要有信心,生活会好起来,临走时再三交待矿区负责人一定要关心困难职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慰问完困难职工后,习近平换上矿工服,戴上安全帽,下到离地面920多米深的井底。当时在七号矿井担任副矿长的陆祥根回忆,井洞里巷道高低不平,习书记的身材又高大,他弓背弯腰走了1500多米。见到正在采煤的工人,习书记也没什么官话、套话,就问工人们:“你们这么辛苦在井下工作,有没有什么想法?”工人们答得也实在:“没其他想法,就是想收入高一点。”习近平顺着话头问下去:“去年的收入比往年高一点吗?”工人说比往年高多了。习近平说:“这就好。只要生产经营搞好了,收入就会提高。我祝愿大家收入年年有增长。”
中午,习近平主动提出,要和工人们一起吃饭。当时跟习近平同桌的都是一线煤矿工人。毕竟是和省委书记一起吃饭,一开始,工人们有些拘谨,吃得很“秀气”。习近平就边吃边劝菜:“大家在井下挖煤,劳动强度大,得多吃一点,补充营养,保重身体。”吕键鸣记得,因为马上就要过春节了,所以在安排饭菜时,他特意准备了饺子,“我记得习书记一个劲地对大家说,饺子好吃。矿工们看他吃得很开心,就都很放得开了。”
如今长广煤矿正在二次创业,通过对原有资源的综合利用,已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上展开布局,发展势头良好。
推开一扇扇寻常百姓的家门,用暖心的家常话,问生计、讲政策、说希望。习近平以强烈的为民情怀,温暖着浙江的每一个角落。
2005年5月31日,习近平在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与小朋友共庆“六一”儿童节。浙江日报记者 周咏南 摄
“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公平均衡、全民共享,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小康路上始终追求的目标。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
当时的浙江,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已经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扶贫攻坚、共享发展、全面小康,成为省委省政府面临的重大考验。
浙江人民没有忘记,习近平心系民生,在绿水青山间作出“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他牵挂万千百姓,留下“把帮扶困难群众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的深切关怀;他主张先富帮后富,描绘出“百亿帮扶致富”“山海协作”的壮丽蓝图。
2003年1月13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代表省委省政府作出“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
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轻松。有着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习近平很早就意识到,欠发达地区要脱贫,离不开产业发展。
开化县华埠镇金星村,一颗无花果的故事人尽皆知。
2006年夏天,习近平到金星村调研,他信步走进了村民刘玉兰家中。刘玉兰以自家院中所植的无花果招待,习近平拿起一只果子,吃了一口,称赞道:“无花果是个好东西,没想到浙江也有。”他还鼓励刘玉兰“可以多种一些”。刘玉兰的儿子周平记下了习近平的话,此后开始从事无花果的种植,慢慢延展到深加工。如今,开化全县的无花果种植面积已近2000亩,小小一颗无花果,如今成为带动上千名农户增收的重要产业。
当年陪同习近平在村里调研的村支书郑初一回忆,习书记说的虽是无花果,关心的却是能帮农村脱贫的产业。习近平曾几番嘱咐当地党员干部:“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把经济搞上去,为群众办实事。”如今的金星村,不仅有无花果等特色农产品,还成为城里人旅游休闲的目的地。
年近八旬的刘玉兰老人说:“特别想请总书记回开化看看,再来尝一尝自家种的无花果。”而习近平总书记也一直牵挂着开化的父老乡亲。2016年2月23日下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参会的开化县委书记项瑞良说:“开化是个好地方,我还是要回去看看的!代我向基层同志问好,向开化的父老乡亲问好。”
“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特别是低收入农民的增收,要着眼于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习近平谈到产业扶贫时,如是说。
2007年1月22日,龙泉市竹垟畲族乡飘起冬雨。习近平一行沿着竹垟乡泥泞的茶园小道蜿蜒而上,他的身旁,绵延着数千亩生态茶叶基地。行至半山腰,习近平把时任龙泉市委书记赵建林喊到身旁,与他算起了一笔茶叶账。
赵建林回忆:“习书记当时问我,按照每亩茶园经济效益5000元折算,如果每户村民有10亩茶园,那么年收入就是5万元。这5万元能不能分红?够不够村民生活?”得到肯定答复后,习近平嘱咐道:“种茶叶是技术活,光靠农民还不行,每个乡政府、镇政府都要有懂茶叶的人。”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茶叶,是浙西南山区人们赖以生存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习近平对这一产业的独到理解和深厚情感背后,是他对山区群众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记挂。
2006年,习近平在《世界茶乡看浙江》一文中提到:“浙江茶叶连续20年的持续增长,不仅解决了百万户农民的增收问题,也为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以茶脱贫”“以林富农”的设想,开启了龙泉市与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市校合作”的新篇章;也让茶叶成为浙江山区农业中经济收入最稳定、效益最显著的产业。
待人平和的习近平,在扶贫问题上讲了“狠话”。
时任松阳县委书记林健东回忆:2007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在龙泉市召开加快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座谈会。会上,丽水有干部提出,给低保户的补助能否给足,给全额。原来,按照当时政策,低保户申请补贴要扣除自家从事生产所得部分收入,比如种菜、砍柴等。当时,会上有人对此意见表示了不同看法。一直在静静倾听的习近平当场表态:“不要跟老百姓算这个小账,我看补助力度还可以大一点!”
“我们重视贫困问题,给贫困人口政策支持和补助力度,谁如果不支持,我看就让谁来当这个市委书记和县委书记!”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在扶持政策、工作力度等方面大力支持帮扶困难群众的工作。
早在2003年,刚刚到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就提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帮扶城乡困难群众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
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写道:“有的县里每年从省里拿到的财政转移支付有几千万元,却拿不出几十万元的低保金。如果对群众有感情的话,这些钱是拿得出来的,也是应该拿出来的。”
今天,浙江交出了一张脱贫攻坚的漂亮答卷。2015年初,浙江26个欠发达县“摘帽”。这26个县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部分县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方面甚至已赶超中西部省区地级市的水平。
在率先实现贫困县贫困乡镇摘帽、率先建立低收入农户数据库、在全国最早实施精准扶贫的基础上,2015年底,浙江又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高标准率先实现绝对贫困人口脱贫,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
“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同志当年提出的共同富裕思想。遵循这一思想,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不仅高度重视省内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还立足浙江,放眼全国,从统筹区域发展的高度对待对口支援工作,积极参与实施西部大开发。
2004年5月,习近平率团赴川渝鄂考察学习。在当时浙江省对口支援的涪陵考察学习时,习近平充满感情地说:“我们要怀着对西部地区人民深厚的感情,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坚持求真务实,狠抓工作落实,不折不扣地完成中央交给我们的对口支援任务。”
2004年10月30日,在全省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交流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的工作重点和方法。
2005年6月1日,习近平在会见四川省广元市党政代表团时强调,扶贫帮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口帮扶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一项重大举措。
扶贫帮困,一直在路上。2016年7月20日,在银川召开的东西部协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
10多年来,变化的是经济形势和发展阶段,不变的是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从浙江到全国,习近平总书记强力推动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体现了一个忠贞的共产党人深邃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
阳光和雨露,洒遍大地上每一颗树苗,长成的森林才能茁壮。
除了贫困人口外,习近平高度重视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时时关心,处处呵护,点亮他们心中的明灯。
2003年8月1日,习近平出席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他在讲话中要求:“给予残疾人工作更多的关心和支持,积极帮助残疾人就业、康复、教育和脱贫,解决实际困难,努力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日常的调研活动中,习近平总是尽可能安排时间看望残疾人。
2005年1月27日,冬雨连绵,习近平一行冒雨前往湖州市吴兴区考察。在完成既定行程后,他来到爱山街道红丰西村社区看望残疾人家庭。彼时,王国荣正值壮年,因一场大病偏瘫,丧失劳动能力,家中仅有年迈的老母亲相伴。“习书记握起我的左手说,你的手很凉啊,要注意身体。知道我平时都是母亲照顾,又担心我母亲年纪大了落下我……”动情的细节,王国荣都记在心间。时至今日,王国荣家中还保留着一条让他倍感温暖的棉被,这条棉被正是习书记当年带到家里的。
时光荏苒,初心不改。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的关爱始终如初。2014年3月21日,他致信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强调“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两个格外”的提出,使广大残疾人感慨万千、感动不已。
习近平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在浙江是一段佳话,更是一个坐标。
习近平视农民工为“城市之友”。早在2003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他就强调要改进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维护外来民工的合法权益。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每到一处建设工地都会深入了解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状况。2004年的盛夏,习近平顶烈日、冒酷暑,来到热浪滚滚、热火朝天的西湖文化广场建设工地,与站在脚手架上扎钢筋的民工握手,操心他们“高温下的防暑降温待遇”。时任西湖文化广场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陆秀乔回忆,当时习书记专门去看了民工食堂、民工宿舍,他关心食堂饭菜的品种、价格,关心民工睡眠时间够不够……临走前,习近平再三叮嘱:“要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努力为他们解决工作保障、家庭居所、子女就学、个人婚恋等实际问题。”
2006年7月19日,习近平前往住着全国20多个省(区、市)近万名民工的下沙邻里中心社区调研,称赞这里的外来人口管理模式和服务水平。“习书记十分关心新杭州人在城市的生活。”回忆起当年情形,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敏华难掩兴奋,“是习书记的关心,让我们从内心生长出对民工的尊敬。现在社区生活大变样了!习书记去过的食堂改造成了容纳28个店铺的美食城,从早餐到夜宵,新居民们都可以尝到家乡的味道。”
习近平对特殊群体的深切关怀,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民生思想:民生是本,群众越是困难,越要雪中送炭,我们要真正把执政为民思想落实到特殊群体心坎上。
2005年1月26日,习近平在长广煤矿井下慰问煤矿工人。浙江日报记者 周咏南 摄
共享发展是为了全面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共享各方面建设成果——不仅是经济建设方面的物质成果,还应包括保障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等,同时,还要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也是全面共享的题中之义。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倡导建设“法治浙江”,正是为了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倾力为民办实事,把群众利益始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的长效机制延续至今。
习近平在浙江改革开放的先行实践中,早已敏锐地意识到,处在这样一个重要变革的时代,浙江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必须把推进法治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06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习近平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阐明了“法治浙江”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在2006年4月25日召开的浙江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法治通过调节社会各种利益关系来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法治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法治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条件,法治为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提供保障,法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制度保障。
浙中一个小村自发的基层民主探索,让习近平看到了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新路径。
在武义县后陈村,坐落在村口的老村委大楼清新静谧。正门口的一张合影记录下这个小村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
2005年6月17日,风和日丽。村民们听说省委书记习近平要来,纷纷放下手头的农活,赶到村委会门口迎候。一下车,习近平就走到村务公开栏前认真地查看。当看到村里小到一瓶墨水、一把扫帚的支出都“晒”在墙上,接受村民监督,他马上给予了肯定。
后陈村是一个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另类典型。它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先进村”,但随着当地大开发、大建设的推进,村集体收入逐年猛增,村务却因村级财务管理不善陷入混乱,干群关系紧张,先后两任村书记因经济问题“落马”。后来,上级党委对症下药,强化村级治理,赢得民心。
在当时的浙江,后陈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习近平敏锐地看到了问题所在,权力腐败、分配不公的背后实则是人民民主权利没有得到根本保障,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缺乏有效途径。时任武义县委书记金中梁回忆说,当听到后陈村创建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村务、约束公权力后,习书记随即来到后陈调研。
“没有监督的权力,肯定会趋向腐败,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和村干部座谈时,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后陈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是农村基层民主的有益探索,方向是正确的。
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讲到了村干部和村民的心里,掌声一次又一次在小小的会议室里响起。后陈村首任村监会主任张舍南回忆,调研结束,一行人走到村委会门口时,习书记主动邀请村干部一起合影,“习书记这是在给我们这项创举鼓劲打气!”
从那以后,后陈村不断摸索完善村监会制度。2010年,全国人大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时,规定“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肯定了“后陈经验”,治村之计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治国之策。今年8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八次会议,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指导意见》。
13年来,后陈村连续保持群众零上访、干部零违纪、群众零投诉、违规收入零入账。村集体经济也从10多万元增长到400多万元。
在民主法治村的示范带领下,目前,浙江省95%的村基本达到了“由民做主”: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10多年来,浙江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完善基层民主自治机制,扩大有序参与,强化权力监督,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从“替民做主”到“由民做主”,依靠民主法治,浙江夯实了基层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从法治浙江到法治中国,造福人民这一价值定位从未改变。
民生记心头,事事总关情。
习近平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当成一面镜子,审视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群众在哪些领域、哪个环节还没有充分共享发展成果,哪里就是工作的重点。
就业是民生之本。
充分就业,人民才能改善生活,社会才能安定。习近平把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摆在民生工作十分重要的位置,多次调研并作出指示。
2003年9月11日,习近平“意外”地来到杭州中策职业学校。“最早的方案里可没有我们中策,是习书记自己提出要看一所中等职业学校。这说明习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更是对年轻人就业问题的重视。”想起当年的情景,时任中策职业学校党总支书记宓铨尧记忆犹新。
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应届大学生毕业的第一年,社会上有一些关于“就业难”的讨论。习近平在中策职校了解到,职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很好、特别抢手之后,非常高兴。他说:“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掌握了一技之长,就能在社会上立足发展。”
10多年来,浙江省全面落实中央就业政策,积极扩大就业面,取得丰硕成果。2012年至2016年,全省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左右,低于全国水平,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局势总体稳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超过95.5%,位居全国前列。今年召开的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更进一步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认真做好就业援助和创业帮扶,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社保是民生之需。
浙江“失海”渔民生活来源缺乏保障等问题一度非常突出,习近平对此非常关注。2004年9月3日,习近平来到舟山桃花岛考察,在塔湾村渔民吴瑞庆家中逗留良久。
“习书记一来就笑着跟我握手,非常和蔼。还问了我许多问题,比如渔家乐的房间价格、游客数量……”吴瑞庆回忆说,当知道自己是渔民转产转业后,习近平关切地询问渔家乐的经营和家庭收入以及社会保障情况。
1995年,在海上捕鱼23年之久的吴瑞庆“上岸”办起了塔湾村第一家渔家乐。当得知渔家乐仅夏季收入就有2万多元,比捕鱼收入高得多时,习近平说,要加强对转产转业渔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引导渔民从事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海洋运输和休闲渔业等。分别前,习近平嘱咐随行干部:要不断加强和保障转产渔民的生产生活。
如今,吴瑞庆的渔家乐已几经翻新“升级”。“一年能赚20多万元,还给儿子在城里买了房。”吴瑞庆说,如今养老也不愁了,每月还能领取渔民养老补贴230元。“习书记来时,村里总共才12家渔家乐,现在已经发展到64家,村里有300多名渔民从事旅游业。” 塔湾村党支部书记周国南告诉记者。
截至2016年底,全省经核定的传统海洋捕捞渔民已有约60%参加社保或享受生活补贴,月待遇水平在900元至1500元之间,较好地解决了老年渔民的养老后顾之忧。同年,全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317万人,比2012年增加251万人,年均增长5.43%;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随最低工资标准实时调整机制,失业人员月人均领取失业保险金1321.48元,比2012年增加379.58元,年均增长8.83%。为103.33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56.35亿元,为127.04万名农民工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41.86亿元。全省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支出总额131.87亿元,惠及618.65万人次。
健康是民生之源。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始终把建设卫生强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摆到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亲力亲为抓卫生抓健康。
2003年12月19日,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和视察杭州市小营巷卫生工作46周年纪念日前夕,习近平来到小营巷调研。
浅浅小巷,悠悠岁月。习近平缓缓步入小营巷56号墙门——“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在纪念馆后院,几口大水缸一字摆放。时任社区主任陈慧芳告诉习近平,这就是毛主席参观小营巷时的水缸,当年毛主席打开水缸检查里面有没有蚊子幼虫。习近平听后,旋即俯身打开同一口水缸查看。抚今追昔,他感慨地说,毛主席当年如此重视卫生工作,我们各级党的干部更加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摆在心里、抓在手里。
在随后主持召开的小营巷“爱国卫生运动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了“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的先进理念。他还围绕构筑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防疫大堤”,对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性、公共卫生体系构建、坚持预防为主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他特别指出,农村卫生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薄弱点和难点。结合浙江实际,农村卫生工作要重点解决“有钱看病”“有人治病”“有人管事”等三个问题。
2005年,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明确提出,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没有卫生现代化,就没有全社会的现代化。全会提出了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公共卫生建设工程等卫生强省建设的六大主要任务。2006年,浙江省制定出台了《浙江省卫生强省建设与“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并将农村卫生工作作为建设卫生强省的重中之重。从此,浙江的医疗卫生工作迈向新的征程——创新性地设计并实施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着力推进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历史性地为农民提供了免费健康体检。
多年来,浙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大步向前,大力建设卫生强省。浙江全省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从2004年的75.97岁提高到2016年的78.4岁。目前,浙江已实现“县县皆有名院、县院皆有名医”的阶段性目标,县域平均就诊率达到84.99%,群众看病就诊满意率在90%以上。
教育是民生之基。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着力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2006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新杭州人子女学校”——杭州树人小学看望小朋友。参观学校的“爱心小屋”,他细致询问如何获取爱心积分和奖励方法;走进正在上课的语文课堂,看着孩子们高举一双双小手,抢着回答问题,他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行至操场,看见学校“少年交警”英姿飒爽,他拍手称赞……来到“六一”联欢活动的现场,孩子们为习近平系上了红领巾。时任树人小学校长金小龙说:“习书记脸上满是慈爱。”
习近平深情地说:“祖国各处都是大好河山,这些大好河山的子女到杭州来生活,杭州叔叔阿姨们也应该关爱你们,支持你们,让你们迅速适应这里的环境。”临走时,习近平再三嘱咐金小龙,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要让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的甘甜雨露。
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一直是浙江省委省政府重视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2006年,我省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政府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09年,设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专项基金;如今,符合条件的外省务工人员子女在浙江全面实现流入地升学,在我省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总量达143.9万人,占全省义务教育段在校生的28.5%。
习近平高度重视素质教育。
2005年5月17日,习近平在绍兴调研期间,关心素质教育发展,专门来到绍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他察看了中心设施,询问教师队伍建设,还与孩子们一起愉快地制作手工玩具。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保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对中小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教授,而且更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有机交融,才能使一个人真正树立科学精神,“活化”所学知识,正确认识世界,能动改造世界。
如今,浙江教育事业走在全国前列。全省所有县(市、区)均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
促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民健康、促进教育公平……在一次次调研中,在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接触中,习近平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通过建立一套长效机制为民办实事,重点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
2004年,一场关于“小事”的讨论引起了习近平的关注。原来,湖州一位退休教师写信给当地媒体,批评当地一些干部办事拖拉、马虎的作风。他在信中讲述了自己跑了7天,却连到药店配药、申请安装水表交费和退订重复报刊这3桩小事都没办成的经历。这封信震动了当地干部。由此,湖州市级机关开展了“群众利益无小事”大讨论。
当年6月3日,习近平来到湖州,在专题调研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等工作时,再提此事。他说:“为民办实事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工作中去,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群众解决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现代文明成果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他指出,制度是带有根本性的。要使为民办实事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深化提高,关键在于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实事项目选择、决策、实施和督查考核等各个环节,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
一个重大举措已在习近平心中酝酿成熟。2004年10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重点工作领域为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等10个方面。这十大领域集中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反映了群众最直接的呼声,代表了群众最现实的利益。《意见》同时就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机制、民主决策机制、责任落实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督查考评机制作出了制度安排。
2005年2月,在省人代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突出抓好十个方面实事”,开启了每年为民办十件实事征程,找准了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建设的切入口。2006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的思路。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最大程度惠及百姓。
10多年来,浙江坚持每年办好十件实事,重点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这十件实事的总体方向相对固定和明确,坚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但是,在确定每年具体实事项目时,又坚持与时俱进,既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又紧贴群众民生需求,真正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2005年,民生实事重点关注人民群众的就业、养老等基本生活问题;2006年至2007年,开始关注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问题,将老人白内障复明、学生爱心营养餐补助、送戏送书下乡等实事列入其中;2008年开始,安全领域从关注安全生产拓展到公共安全领域,提出了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要求……
目前,浙江民生实事的内容更加丰富,重点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党委、政府办实事过程中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今年7月6日,在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时任代省长袁家军代表省政府向大会报告上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政府工作时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切实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提高以平安为目标的社会治理能力,年初确定的十个方面民生实事进展顺利。
2005年8月10日至11日,习近平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地质灾害点调研。浙江日报记者 周咏南 摄
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民生事业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事,也是亿万群众自己的事情,共享发展不是坐等“分果果”,而是要共同参与、人人出力。
习近平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特别善于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充分依靠和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他继承和发展群防群治的“枫桥经验”,建设“平安浙江”;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养老等社会服务。
习近平形容主政浙江时,常有一种在浪尖上颠簸的感觉,如临如履,不敢懈怠。他看到了浙江“成长的烦恼”,也为这方土地上的平安与和谐日夜操劳。
从福建调任浙江工作后不久,他即赴枫桥调研,并提出问题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思考:毛泽东主席当年肯定“枫桥经验”,目的何在?意义何在?
2003年11月25日,习近平来到枫桥司法调解室,当得知近5年来全镇民事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7%,其中80%以上在村里和企业得到调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时,他笑得非常开心。
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解开“千千结”,这正是“枫桥经验”的魅力所在。习近平认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虽然面临的形势任务都发生了变化,但“枫桥经验”没有过时,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依靠发动群众,建设平安社会,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在当天召开的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0周年暨创新“枫桥经验”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创新“枫桥经验”,就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力量,让社会和谐稳定,让群众安居乐业。
2004年5月11日,浙江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2004年8月4日,习近平在省委建设“平安浙江”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把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作为总抓手,贯穿于建设“平安浙江”的始终。
2013年,在“枫桥经验”走过第50个年头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
从“枫桥经验”到平安浙江,不变的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方法——充分依靠群众,切实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动员引导群众管理好自己的事情,让群众做群众的工作,让群众团结更多群众。
这些年来,在“枫桥经验”带动下,浙江各地因地制宜,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经验:杭州南有武林大妈、北有石桥大伯,舟山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温州的“综治八大员”,苍南的“五站式工作法”……目前,浙江已建立起3.5万余支、230余万人的平安志愿者队伍;4.15万余个调解委员会、16.7万余名调解员,预防化解社会矛盾。
今年,是“平安浙江”建设走过的第13个年头,浙江依靠发动群众创建平安和谐社会,今天,新老浙江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智慧和汗水汇集起磅礴力量,开创了经济建设欣欣向荣、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喜人局面。
作为经济大省的浙江,在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突出短板。一直以来,社会上对加强高等教育建设的呼声很高。特别是上世纪末,不少有识之士提出,浙江在现代高等教育上应该有更丰富多样的形式与层次,需要更加重视发挥社会力量在兴办教育中的作用。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动提出,要去树人大学这所民办大学看一看。
2004年9月8日,习近平走进树人大学校园,恰逢开学季及学校20周年校庆。干净整洁的校园、现代化的教学楼、即将投入使用的图书馆……走进校园,朝气蓬勃,空气中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习近平在树人大学创始人、省政协原主席王家扬等同志的陪同下,参观校园,一路悉心听取学校负责人的介绍。
来到学校查济民大楼前,习近平走上台阶,送上了教师节祝福,对学校师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20年的时间,通过新体制,特别是通过一批老领导、老教授、老教师,通过社会的力量,建起这所学校,非常不容易!”习近平说,“树人大学的发展证明这条路是正确的。”
当时,我省正在编制“十一五”规划。习近平指出,要解决产业结构的问题、解决我们增长方式的问题,最终需要教育。发展教育事业,需要多元化、多渠道投入,全社会参与,整合力量优势。
临别前,行至花坛台阶处,习近平牵过王家扬的手,紧紧握着。再次回忆起当时暖人的场景,树人大学党委书记章清心生感慨:那是一份关心,一种支持,更是声声召唤。校长徐绪卿说,习书记的肯定无疑既是巨大的鼓励——为科教兴省作贡献,树人大学责无旁贷;也是明确的信号——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民办教育大有可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这是对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极大鼓舞,也预示着民办教育事业将获得更加宽广的舞台。
浙江是唯一的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民办教育在校生约占浙江在校生总数的20%,是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如今,浙江各地各部门都在更加积极地支持民办教育,着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今年9月初,西湖大学(筹)的前身——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迎来了首届19名博士研究生,同时,西湖大学选址用地、学科规划等也正式出炉。这所由施一公等国际一流科学家领衔创办的民办大学,剑指世界一流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西湖大学的建设,对此专门作出重要批示。
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写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事可以不是由政府直接来办,要从扩大就业、应对老龄化、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角度,大力发展生活型服务业。”
社会化养老又是一个战场。浙江是全国最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等老龄事业刻不容缓。
86岁老人徐学林在杭州江干区丁桥镇皋亭山养老院住了10个年头。在他的床头柜里,珍藏着一张合照——照片中,习近平牵着他的手,热情交谈。这是2008年10月31日,习近平到这里考察指导的情景。
皋亭山养老院,是我省最早实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之一,得知徐老不出养老院就能看医生,还能用医保报销,习近平对养老院解决老年人后顾之忧的做法表示赞许。他说,我们国家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加快发展社会化养老等老龄事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到中央工作以后,在许多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社会化养老问题。2013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供热企业和敬老院考察民生工作时表示,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谆谆嘱托,殷殷期望,言犹在耳。如今的皋亭山养老院,已入住500多位老人。养老院为不同类型老人实行分级护理和康复治疗,设有老年期痴呆、长期照护与临终关怀、老年慢病综合康复、精神心理康复四大病区。放眼浙江,社会化养老机构早已遍地开花,社会养老服务质量正在不断优化提升。“十二五”期间,浙江共投入养老服务建设资金179亿元,其中民间资金93亿元。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调动社会资源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推动先富帮未富,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浙江作为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在较早时候已具备浓厚的慈善氛围。习近平充分认识到慈善事业的重要性,多次对慈善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2006年12月12日上午,首届浙江慈善大会在杭州举行。习近平在会上为5个“中华慈善奖”及100个“浙江慈善奖”获得者颁奖并表示祝贺。
回忆习近平在慈善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首届“浙江慈善奖”获得者、浙江海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方光明内心汹涌澎湃,他说:“习书记当年能亲自参加首届慈善大会,表明我们党对慈善事业的关心呵护,表明了习书记的重视。”他回忆,在会上,习书记鼓励浙江的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要以“兼济天下”的精神,更加主动、勇敢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积极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以自己的爱心和善行,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听了习书记的话,我们感到很振奋,觉得自己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得到了认可。”方光明说。
习近平在会上强调,慈善事业已经成为我省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政府主导的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补充,浙江也成了全国慈善事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把发展慈善事业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真正确立慈善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要广泛普及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宣传慈善典型,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浓厚氛围。
在习近平的倡导下,在党和政府的促进下,我省慈善组织蓬勃发展。目前,全省共有各级慈善组织5600多个,注册志愿者超过420万人。“十二五”期间,我省各类慈善组织募集善款超过220亿元。
在浙江工作的6个年头,“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一直是习近平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选择和追求。“以人民为中心”已成为当代中国的价值标杆。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以贯之坚持“八八战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的重托,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5月在浙江调研时提出的“希望浙江努力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的要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高扬旗帜,接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