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思政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导向
培养独立之人格——专访管理学院经济学系讲师明旭
来源单位:全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17-11-23

一提起“经济学”这个名词,很多人的脑海里就会立刻浮现出西装革履的华尔街精英形象。管理学院经济学系的讲师明旭同样不失精英风范,却又多几分儒雅气息,言语谈吐间逻辑清晰严谨,又不失平易近人。

正如他曾在课堂上走下讲台时说的那样,他并不希望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教育学生,而更倾向于以平等的立场和角色来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明旭的一字一句虽高深严密,却简单易懂,将庞大繁杂的经济学世界搬进了课堂,也让记者感受到了政治经济学的魅力,以及明旭对学术、对育人的热爱与追求。

广见闻以观复杂世界

倘若随机抽选学生来调查他们最厌烦什么课程,只怕十有八九都会说是思政课程。在很多人眼里,思政课程就是“昏昏欲睡”的代名词,如今的课程思政改革正是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而不断推进的,明旭也对此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思政课一听到就想睡觉?原因在于它常常变成了思想政治灌输课,就像周恩来总理在《学习毛泽东》一文中所讲的‘观音菩萨的紧箍咒’。真正能够进入每一个人脑袋里面的东西,是被切身体认的,是经验提炼之后形成的,不会是被灌输进去的,灌输的东西肯定会让同学们觉得难受。”明旭抬起手一扬,将话题推进到了这门课本身,“毫无疑问,每一个理论都有其局限性,那西方经济学这些理论的局限性在哪里,效用论的局限性在哪里,为什么马克思不围绕稀缺性建立经济理论而产生了劳动价值论……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同情的理解,而不是一味地直接否定或者接受灌输,否则你就会陷入一套教条化的理论当中,没有一个开阔的视野,这是最讨厌最忌讳的事情。”

经济是社会的命脉,研究经济需要严谨的逻辑思考能力,需要敏锐的洞察力,而纵观全局、视野开阔的大局意识也是不可缺少的。明旭用他的主业课程——西方经济学、网络经济学——来与这门政治经济学作比较,既说明了这三门课的特征与意义,又浅显生动地解释了“视野”对于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

明旭说道:“现在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是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但在这些之外,我们看到了新的时代发展。网络的出现使这些经济学理论受到挑战,关于网络经济时代的新理论开始慢慢兴起。”短短几十年,全球迅速进入互联网时代。时代的发展正在催生网络经济学,冲击了原来的经济学理论,但也为西方经济学打开了新的视野。而政治经济学作为在批判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问,思路和西方经济学又有所不同。

略作一些思索后,明旭总结道:“西方经济学、网络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一种有趣的相互对照的关系,这三者是能够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对事物展开理解、培养思路的多元性。再加上外面的世界非常复杂的,作为复杂系统,有很多层次,每一个层次要适用的理论都有所不同,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有一种理论就可以走遍天下,这样到社会上一定会碰壁。”

怀揣仅有一种理论,不可能走遍天下,因为这世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经济学理论本身,也是为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而设。若想对这个系统进行探索,你或许可以算不出复杂高深的高等数学题,但必须要有开阔的视野,必须要乐于吸收知识、发散思维,必须要去感知这个世界的宏大。

怀辩证批判之精神

在明旭的政治经济学课堂上,常常会发生让学生惊讶的事情,比如老师走下讲台以平等姿态授课,比如老师要求每人选择一个经济学相关的观点进行批判。

记者在课后采访了几位学生,得到的回答基本可以总结为一个意思——“教科书上写的是真理,真理至高无上,我们怎么能去批判?”然而,对于学生们这些惶惑的反应,明旭反而更加鼓励他们去进行大胆地批判。

“真理”这个词,同样让记者倍感苦恼,明旭循循善诱地启发道:“不是说‘真理不容置疑’,关键是你认为你抓到的是真理吗?这是需要讨论的。我们当然相信客观真理存在,但真理总是被语言表述的。正因为我们对真理的认识隔了一层,如果连我们的认识都无法讨论和检验的,那我们对真理就难以接近了。”

将被表述的“真理”从神坛上拉下来之后,明旭欣喜地看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活跃起来,也敢于提出问题和批判性的意见。虽然大多数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略显幼稚浅显,但明旭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当学生乐于参与批判之后,学生才能逐步理解“批判”的意义。明旭也道出了他的初衷:“我为什么要求用批判的态度来面对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每一种观点呢?因为政治经济学不是一门公选课,而是我们经济学的专业课程,专业课程要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学术性,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要对它的每一个逻辑、每一个论点进行批判的认识。这个态度本身就出自马克思的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就认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本质上是批判和革命的’。”在采访中,明旭表示,辩证批判一直都是学者马克思的哲学工具。这是从事经济学研究所需要的精神,也是这门政治经济学的精髓。

众所周知,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从马克思的《资本论》来的,而《资本论》的副标题就叫做“政治经济学批判”。既然要学习政治经济学,那就回到原点看马克思是怎么批判当时的经济学,从而认识马克思的初衷,否则你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解就不完整。

所以说,批判思想,贯穿政治经济学的始终。怀批判之精神,亦应是每一个立志成为经济学人的自我要求。

育自主之人才

所谓课程思政,顾名思义,是带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当记者询问如何在政治经济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时,明旭再次给出了出乎记者意料之外的答案。

“思政教育……这个提法可能有些引起误解,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人格的独立发展的过程。人格发展需要引导,也会受到一些外来影响,但不可能由外来影响主导。我们要培养一个人的主体性,让他能够有自己的见解,而不只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当然也不能培养一个愤青,碰到什么都‘喷’。我们作为老师,总想把一个‘大写的人’培养出来。”明旭解释道,“同学们把马克思建立政治经济学的良苦用心认识了,就已经一定会有所触动。”

正如前文所说,明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他希望能培养出敢于批判、有主见的学生,不会盲目信任老师说的话,也不会盲目相信权威;当然也不能固步自封,傲慢自大,蔑视一切。明旭的课程思政,亦遵先贤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教。

这种“独立”,这看起来仿佛和西方宣扬的个人主义很相似,实际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对儒商思想有深入研究的明旭,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自由主义三者作比,进行了阐述。

或许是由于提到了热爱的研究领域,明旭侃侃而谈道:“西方经济体系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而马克思学说比较强调社群和一个社会整体发展的问题,所以很多人认为二者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抗关系。而我们的老传统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只关注个人,也没有只关注社群,而是以个人为基础向外扩展。儒家群体,他们重视个体的尊严、权益,个人价值是很好,但你要在不断拓展新的系统如家庭、社群、国家、社会等维度开发新东西来。儒家是这样,在不同的系统层面上,去关注、去开发不同的价值,而不是用一套价值走天下,不是只要个人权益而舍弃集体权益,但也不是只要集体权益不要个人权益。”

因此,“独立人格”不是基于西方“自我至上”的个人主义,也不是被误解的马克思那样只关注集体。它和社会有联系、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但也能自主地去选择、去思考。经历了数次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这样的人才是当今社会较为稀缺的,而培养这样的人才,则正是高等教育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