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思政
政治理论学习参考——十九大精神学习专辑一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17-11-15

一文速览十九大报告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 一文速览十九大报告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题目: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大会主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报告结构:

分13个部分:

1、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5、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6、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7、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8、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9、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10、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11、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12、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3、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一)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个转变: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两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三个牢牢: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四条”: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五、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四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五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六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二是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

三是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

四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五是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

六是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四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五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二是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四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六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七是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九、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一是推进绿色发展。

二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三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四是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十、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十一、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十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三、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一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二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三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四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五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六是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七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八是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

专家解读十九大报告十大关键词

1.新时代

十九大报告摘要: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这是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提出的新判断。在这个阶段,我们的生产力发展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在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完成了发展的阶段,开始向发展起来以后的方向迈进。如何把这个新判断体现到未来的发展实践中呢?我们自然需要新的指导思想、新的理论武装,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发展实践结合起来,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向更大胜利的行动指南。

2.强起来

十九大报告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中国“强起来”,体现在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执政党,体现在发展更重质量的经济,寻求更有质量的增长;体现在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福祉的提升;体现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体现在绿色现代化引领发展,美丽中国建设成绩斐然。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5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望的承上启下的关键5年。展望新的5年,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还将继续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不懈努力,在世界舞台中心为全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3.主要矛盾

十九大报告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曹东勃:从物质文明建设到精神文明建设,再到后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历程水到渠成的结果。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同样在与日俱增,不能再以物质文化需要简单概括,也不能单独依靠经济建设解决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更能够无缝对接,也咬合得更加紧密。而且,我国社会生产能力已很难称为“落后”,新的主要矛盾的表述体现了党中央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新判断。

4.“四个伟大”

十九大报告摘要: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不同程度上都贯穿着“四个伟大”的总体思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也蕴含着“四个伟大”的完整逻辑。“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国梦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十分艰难曲折的过程,要实现中国梦,必须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领导好、进行好这一伟大斗争,就必须推进党的建设,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

5.全面小康

十九大报告摘要: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是一个时间概念,具体就是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意味着全国每个地方、每个人都不能落下,比如831个贫困县全部都要“摘帽”。这是一种非常刚性的时间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确实到了决胜阶段。如果不以“决胜”的姿态实现这个目标,今后阶段的目标就难以展开。

6.新征程

十九大报告摘要: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二○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新征程”不是空泛的口号和概念,其内涵包括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很多方面。提出“新征程”,有助于全党、全国人民对现阶段的目标形成更加清醒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明确新时代的目标、任务、战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相匹配、相吻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目标,必须要经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九大报告摘要: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严书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标志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思想是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8.土地承包

十九大报告摘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进一步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土地承包制度是农民普遍关心的关键问题,其影响非常广泛。在这一决定作出后,围绕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将出台新的政策,以保证政策的衔接性。这一系列新的政策将进一步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9.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

十九大报告摘要: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以后,依法治国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等说法的提出,说明我国依法治国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有了明确的目标,如何落实依然是突出的问题,也是老百姓集中关注的问题。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只有法律条文还不够,还有必要设立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把全面依法治国落到实处。我认为设立领导小组就是对全面依法治国最大的组织保障。这一决定回应了当下社会对司法公正的呼唤,有助于用法律保护老百姓的权益,也是我国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10.青春梦想

十九大报告摘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李伟:青年最有朝气、最有活力、最具创造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绽放青春梦想,青年首先要构筑灵魂的归巢,不忘初心跟党走,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始终坚定四个自信;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敢于吃苦,勤于实践,善于开拓,争当先锋,成就“奋斗的青春”。

(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7年10月19日)

八个明确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唐爱军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加以解读,这里,我们仅仅从“内容”的角度加以阐述。

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一是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了总任务就是确立了总目标,并且明确了实现目标的两步走战略。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解决新的主要矛盾,要求我们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发展”、我们所推进的社会进步是“全面进步”。

三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四是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中国制度优势”、“国家治理”、“国家构建”作出了一系列的科学解答。

五是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六是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七是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早在1956年,毛泽东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我们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的中国方案、贡献的中国智慧。

八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让我们党永远朝气蓬勃。

(来源:央广网2017年10月20日)

《浙江日报》十九大报告深读系列文章

《浙江日报》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鲜明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举旗帜、指方向、明方略、绘蓝图,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帮助广大读者深刻领会报告精神,浙江日报推出《报告深读》专栏,特约全国知名理论专家韩庆祥教授,撰写系列解读文章。

十九大报告深读之一丨

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与历史性影响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先对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工作给以全面的梳理与总结。这种梳理与总结不是就工作谈工作,而是从高度和深度来进行的,这集中体现在提出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即“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和“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亦可称之为“历史性影响”。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这种极不平凡,集中体现在“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这里之所以称之为“历史性成就”,既是指我们解决了过去存在的“难题”,办成了想办的“大事”,具有历史纵向的相比性,也是指当今这五年解决难题、办成大事的力度,具有刚性执行力,还指这些成就对历史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历史性意义,可以载入史册。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文化建设、强军兴军、全方位外交布局和全面从严治党等成就,就是如此。显然,这种对五年成就的梳理与总结既是全面的,又是深入的,同时也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正由于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所以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是因,“历史性变革”是果。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如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从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历史、现实和实践来看,从学理上看,可以用“整体转型升级”来揭示和概括。

从我国“欠发展”时期走向“发展起来”时期,可称为发展水平的“升级”。这种升级既是“整体”的,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到国际全方位展开;又是“转型”的,它是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的转变。由此,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便呈现出“整体转型升级”的本质特征。这既是我国“发展起来”时期的根本体现,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并实现理论突破的具有动态性的现实依据和实践基础。马克思明确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这种整体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

在价值取向上,由相对注重以物为本走向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现实条件的制约,我国许多地方采取的物质驱动的发展方式,主要体现为相对注重积累社会物质财富,片面注重GDP,见物不见人。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自觉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如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等等。

在奋斗目标上,由实现“三步走”战略走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我国“发展起来”时期,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三步走”战略思想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升了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这种战略目标,既包括新一届党中央任期内所要实现的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包括未来长远发展的奋斗目标,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实现了奋斗目标的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反映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对新的更高奋斗目标的追求。

在生产力上,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在“欠发展”时期,由于我国历史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当时只能采取“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来拉动经济增长。我国“发展起来”时期,内在要求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转换”等具体思路和对策。树立和落实创新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反映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对转换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新要求。

在生产关系上,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向更加注重“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之初,为解决效率问题,我们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这实际上是主张在分配上使人们之间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当然是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劳动贡献来拉开差距。然而,由于当时法治、德治未完全跟进,结果在有些领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资本围猎权力的现象,这既弱化了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精神,又导致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日趋拉大,造成了社会的某种不和谐、不稳定。随着我国社会物质财富日趋增多,民众追求公平正义的诉求日趋觉醒和增强,在实践发展上便提出了“增进人民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的新要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而且在实践上也采取“精准扶贫”等具体措施。树立和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共同富裕,体现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对公平正义的新要求。

在国家权力运作方式上,由“国家主导”走向在党的领导下更加注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做大蛋糕”“追赶西方”。国家主导体制对完成这两大任务最有效。这种体制的比较优势,就是如果决策正确,可集中一切资源和力量办大事。我国相对发展起来以后,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了各个利益主体表达各种诉求时期。在当下,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相对较低,资源配置还不够公平,公民素质还不够高。结果是,日趋增强的各种诉求难以完全得到满足,进而会产生各种矛盾,进入矛盾多发期。破解矛盾及难题,仅仅靠“国家主导”体制已显得不够。况且,若对高度集中的国家权力缺乏有效制约,也会产生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解决上述矛盾及难题。其实质,就是由“国家主导”走向在党的领导下更加注重“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既为治理国家公共权力,又为处理好政党、国家、市场、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提供现代化的制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注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实践发展的新要求。

在意识形态上,由相对注重打破“思想僵化”走向更加注重解决“思想分化”。1978年初,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党借助真理标准大讨论来打破当年存在的“思想僵化”。在当今我国多样化发展态势中,出现了“多样化淡化主旋律”的“思想分化”情景。“思想分化”会动摇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针对“思想分化”,习近平总书记既强调用实现中国梦来“凝心聚力”,又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国魂”。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最大公约数”,其实质就是相对注重解决“思想分化”,以达成共识并凝心聚力。这是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实践的新要求。

在社会发展水平上,由注重重点突破的非均衡发展走向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在我国“欠发展”时期,由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为尽快“做大蛋糕”和“追赶西方”,我们集中一切资源和力量“办大事”,所以,常常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强调“重点”突破。在我国“发展起来”时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比较高,具备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不仅各个发展主体都提出了发展诉求,而且各种因素和力量都力求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情境下,我国社会实践发展便提出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的新要求。

在对外开放和国际战略上,由“回应挑战”走向更加积极作为、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我国“欠发展”时期,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受外界干扰,我国在总体上采取“用市场换技术”的开放和“回应挑战”式外交。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我国“发展起来”时期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既在某些方面坚持韬光养晦,同时又更加注重“积极作为”的外交新思路,基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积极作为、合作共赢和提升国际话语权,体现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实践发展的新要求。

上述整体转型升级,其实质就是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历史性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实际上就是“历史性影响”:

第一,就是它具有凝心聚力、达至共识的意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这五年取得这么大的历史性成就,推动这么大的历史性变革,这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正确、领导有方、领导有力、领导富有成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五年来的成就,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由此应统一全党思想认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第二,就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在讲完这五年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之后,在逻辑上就接着强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显然,“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历史基础和实践依据之一。

这两种历史性影响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因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而且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要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十九大报告深读之二丨

“四个伟大”:新时代行动纲领的基本遵循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推进“四个伟大”,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是当代中国发展最根本、最具时代精神、最能凝聚中国共产党人所有追求的大智慧、大战略、大谋划,也是贯穿十九大报告的核心灵魂。无论把“四个伟大”分开来看,还是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既区别又联系的有机整体来讲,都具有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如何理解“四个伟大”形成的历史、实践和理论逻辑

“四个伟大”不是空穴来风,不是“飞来峰”,也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有其形成和提出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其历史逻辑厚实,实践逻辑牢实,理论逻辑坚实。

首先看其历史逻辑。运用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系统总结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历史、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发展的历史、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可以发现,推进“四个伟大”是治国理政的根本经验。从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历史中,可以揭示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意义;从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历史和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发展的历史中,可以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伟大梦想”的重要意义;从中国共产党90多年发展的历史中,可以揭示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意义;从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史中,可以揭示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意义。

其次看其实践逻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推进“四个伟大”作为治国理政的总体或战略框架。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根本路径;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需要应对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就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进行好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就必须建设好新的“伟大工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系统思维,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把“四个伟大”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系统: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主题,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历史使命;为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进行好“伟大斗争”;为指导和领导好这一“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

再次看其理论逻辑。“四个伟大”也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厚实的理论基础和渊源。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可以揭示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对实现伟大梦想的重大意义;“四个伟大”具有各自的内涵和功能,分别回答不同的问题;同时,“四个伟大”又构成一个彼此不可分割、彼此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如何理解“四个伟大”各自的内涵

四个伟大”各自的内涵,在本质上,归根结底应围绕“治国理政”来理解和把握。进行“伟大斗争”,强调的是治国理政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具有滋养斗志的作用,它主要回答“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或“怎样干”的问题;建设“伟大工程”,强调的是治国理政的领导力量,具有政治保证作用,它主要回答“谁来领导”或“提供什么样的政治保障”问题;推进“伟大事业”,强调的是治国理政的旗帜、方向和道路,具有举旗定向作用,它主要回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或“干什么”的问题;实现“伟大梦想”,强调的是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具有目标引领作用,它主要回答“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或“干成什么”的问题。

如何理解“四个伟大”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四个伟大”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更应当从它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来理解和把握。

从彼此关系来看,要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理解,才更有意义。理解和把握“伟大斗争”,就要把它放在建设“伟大工程”、推进 “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关系框架之中,来把握其斗争的对象、斗争的主体、斗争的方式、斗争的目的和斗争的意义;要理解和把握建设“伟大工程”,就需要把它置于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关系框架之中,来把握建设“伟大工程”的重大意义;要理解和把握推进“伟大事业”,就需要围绕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来把握推进“伟大事业”的目标及其艰巨性;要真正理解和把握实现“伟大梦想”,就应当基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来把握实现“伟大梦想”所需要的根本路径、精神状态和领导力量。所以,应把“四个伟大”看作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

从总结历史经验来看,只有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根本经验作出系统总结。要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根本经验作出系统总结,就需要把“四个伟大”看作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

从党中央治国理政来看,只有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或战略框架。换言之,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或战略框架,就需要把“四个伟大”看作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来看,只有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实现“强起来”的根本路径和基本方略。换句话说,要在“四个伟大”的有机整体中,来揭示实现“强起来”的根本路径和基本方略。

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执政业绩来看,只有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完整理解和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根本贡献,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同志在全党和党中央的核心地位。推进“四个伟大”,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同志在全党和党中央的核心地位的根本或完整依据。

如何在“四个伟大”的框架中理解努力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这在总体上,要围绕“打铁必须自身硬”来理解和把握。

从推进“伟大事业”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从实现“伟大梦想”来看,当今我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由大国迈向强国的历史任务更加艰巨。要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从进行好“伟大斗争”来看,要指导和领导好“伟大斗争”,要提高驾驭“伟大斗争”的本领和艺术,要提升进行“伟大斗争”的效果,避免在进行“伟大斗争”进程中出现颠覆性错误,就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如何理解和把握推进“四个伟大”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

“四个伟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四个伟大”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根本总结。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四个伟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总体性的方法论。从理论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不同程度上都贯穿着“四个伟大”的总体思路。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每一次党代会,都要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有从思想路线、基本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角度进行总结,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要注重一系列矛盾双方的结合上进行总结。但归根结底,贯穿各种经验中的一条根本红线,可聚焦到“四个伟大”上来。

作为“伟大事业”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强调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作为“伟大梦想”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认为它能够凝聚共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伟大斗争”密切相关的良好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我们认为这是战胜各种困难、风险的重要法宝;作为新的“伟大工程”的党的建设,我们认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四个伟大”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框架。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从中可以看出,“四个伟大”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框架,其实质是使大国成为强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质上是“大国成为强国”的理论。

首先,分开来看,“四个伟大”的每一项都在治国理政中举足轻重,意义重大。一是作为“伟大事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党代会都确立的主题,它要回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二是与“伟大梦想”紧密相关的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党代会都要特别明确强调和确立的,它要回答“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根本问题。三是作为与“伟大斗争”紧密相连的精神状态,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党代会都要鲜明强调的,它要回答“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的根本问题。四是作为新的“伟大工程”的推进党的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党代会都要彻底强调的,它要回答“提供什么样的领导力量”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力量和领导主体,是进行好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领导力量和领导主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障。

其次,联结起来看,“四个伟大”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已显示出整体性,并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战略框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国梦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十分艰难曲折的过程,要实现中国梦,必须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领导好、进行好“伟大斗争”,就必须推进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从历史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更需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进行好“伟大斗争”,需要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所有这些,旨在推进新形势下的“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四个伟大”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分析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面临新的实践究竟是什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和聚焦点究竟在哪里?根据十九大报告,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需要到“四个伟大”当中来寻找。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显然,这里所讲的“四个伟大”,就是时代的呼唤,就是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根本问题。

这是因为,从深层次看,“四个伟大”是围绕“需求与供给”“目标与路径”的关系展开的,这涉及理论创新的根本问题。理论创新是“供给”方,时代呼唤、实践要求、党和国家发展需要是“需求”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就是目标,是党、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待,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分别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精神支撑和政治保障,能满足党、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待。

“四个伟大”是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动纲领的基本遵循。我们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来全面把握十九大报告精神。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它已经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这种行动纲领主要包括政治上和实践上的纲领。在政治上,报告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这些重要论述与“四个伟大”相关,为我们从政治上认识和把握行动纲领提供了方向指引,是从政治上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动纲领的基本遵循。我们只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四个伟大”,大国必会走向强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属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主要属于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属于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问题。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属于怎样为“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伟大斗争”提供政治保障问题。

如何理解“四个伟大”与以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的关系

要运用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来理解。从“连续性”来看,“四个伟大”与以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都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根本主题,在这一点上是一脉相承的;“四个伟大”也是从以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中继承和发展而来的。从“阶段性”来看,我们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来理解和把握“四个伟大”对以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提出来的;它使“伟大斗争”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它要求把我们党建设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

十九大报告深读之三丨

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月19日,习近平同志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要深刻学习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特别强调要深刻学习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是由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全局。

从唯物史观看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是为人们从根本和总体上分析时代发展状况、社会历史发展状况提供一种框架。这在他们所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最为集中的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他们所创立的新的历史观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的。这个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人,即具有肉体组织需要的个人,这样的个人要“生活”,就要满足个人的肉体组织“需要”,这讲的是“需要方”;而要满足个人的肉体组织即衣食住行或吃喝住穿的需要,即人要活下去,与动物不同,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这里的生产,显然是针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是以“供给方”出现的。一些动物也进行“生产”,但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不同,动物靠的是本能和自然界的恩赐,既缺乏创造性,也没有结成“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它永远进行的是一种固定的“生产”模式,不具有未完成的开放性。人的生产则不同,它既要在生产过程中结成所谓的“生产”关系,又具有其“创造力”,即生产“力”。这就涉及并要解决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关系。由此,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研究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运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揭示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最后创立了唯物史观。所以,唯物史观是在研究人类历史中最根本、最本质、最普遍的活动,即人的需要和生产供给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矛盾运动和历史发展过程而产生的,它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从需要和供给的关系入手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状况的总体方法论框架。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核心思想是:“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其中所讲到的“生活”“生产”就分别是“需要”和“供给”,而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在揭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和供给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矛盾运动过程中发现的。

社会主要矛盾在根本或本质上,讲的就是需要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就是围绕需要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来确定的。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之前,讲的是“需要方”;“和”之后,则讲的是“供给方”。因此,唯物史观是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哲学方法论。

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和供给及其关系,体现整个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

实际上,整个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从根本上、总体上都与需要和供给及其关系有关,需要和供给及其关系状况从总体上、根本上体现着整个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

从宏观来看,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民的需要与供给之间的关系。比如,当今我们在经济领域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政治领域,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的执政理念,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在文化领域,一切文化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在社会领域,我们所讲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我们所讲的理论研究成果要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讲的也是国家需要与理论供给之间的关系,等等。

从中观来看,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组织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服务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从微观来看,我们一切个人的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或满足他人、社会、国家的需要。教师讲课是供给方,学生听课学知识是需要方;饿了去吃饭是“需要”,饭菜供应是“供给”;我们冷了“需要”穿衣,服装就是“供给”;出差办事“需要”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提供了“供给”;实践“需要”理论指导,这是需求,理论指导了实践,这是“供给”。

由此看来,要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和根本状况,就必须从人们的需要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状况入手:一要看整个社会人们的需要状况;二要看整个社会的供给状况;三要看整个社会供给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把这三个状况搞清楚了,整个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也就搞清楚了,各种社会矛盾也就搞清楚了。

这样来看社会主要矛盾,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了。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这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讲的是需要方,“落后的社会生产”讲的是供给方。人民的需要状况从“需要方面”反映整个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落后的社会生产从“供给方面”体现着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这种“需要和供给之间的关系状况”也反映着整个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可见,要把握一个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状况,就要从这个社会的人们的需要状况、供给状况、需要和供给之间关系的状况入手。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性,从需要、供给、需要与供给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呈现出来了。

不仅如此,人们需要和供给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还可从“主要矛盾——根本问题——根本任务——工作重点”的逻辑中体现出来:在“主要矛盾”中蕴含着“根本问题”,如在上述所讲的主要矛盾中,“落后的社会生产”,就是当时整个时代、社会所存在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归根到底,落后的社会生产是最根本的问题;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这里,“根本任务”与所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一致的;而完成“根本任务”,也就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是“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马克思把“问题”“呼声”“时代”三者联结起来,实质上是揭示出了“矛盾——问题——呼声(任务)——时代”的内在逻辑联系。由此,要抓住工作重点,就要围绕根本任务来进行;要确定根本任务,就要捕捉根本问题;要捕捉根本问题,就要找到主要矛盾。

正因如此,1978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任务都是为了集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都是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服务的。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及其新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整个时代发展、社会发展从总体上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搞清楚这个问题,是我们作出正确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对整个社会存在作出准确判断,对整个时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作出正确研判,最根本的方法论和分析框架,就是要从人民的需要状况、供给状况、需要和供给之间关系的状况入手。

我们先来看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的“需要”的总体状况(需要方)。应当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民的衣食住行或吃喝住穿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均收入得到了很大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也得到很大改善。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如此,当今,人民群众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拓展了、拓宽了,人民的需求在质量上也升级了。这集中体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再来看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整个社会的总体“供给”状况(供给方)。今天,我国的生产总体上并不落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生产水平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甚至某些方面的生产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高铁、航天、北斗导航、网络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然而,今天我国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南北部、各个行业之间、各个部门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平衡和平衡机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二是发展不充分。这既体现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是很高,也体现在中国制造需要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升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正是基于这种分析和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依据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特点,从全局上谋划党和国家发展的工作重点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总体上反映当今我国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水平,反映我国发展全局的状况。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状况及其特点,找到在发展上所存在的根本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进而,我们要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发展的整体转型升级,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才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才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才能避免出现颠覆性的错误。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十九大报告深读之四丨

准确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科学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励精图治,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推进了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在本质上就是在我国发展起来后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理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这一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等作了系统阐述,标志着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实现了与时俱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严密逻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水到渠成、应时而生,有其形成的严密逻辑。

其时代逻辑,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它要肩负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时代是思想之母。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正如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物质成果一样,人们也创造自己的思想成果,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他们只能在所处的时代中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中生成的,具有典型的内生性特质和鲜明的时代色彩。邓小平指出,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中,有些是老问题,或者是我们长期努力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或者是有新的表现形式的老问题,但大量是新出现的问题”。就是说,从整体发展水平上看,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欠发展”时期和“发展起来”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总体上处于“欠发展”时期;自从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总体上步入了“发展起来”时期。美籍华裔学者熊玠强调说,如何解决发展起来以后带来的新问题?这一“邓公之问”的答卷,如今交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手中。与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在逻辑上密切相关的是,我国正处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正处于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正处于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正处于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蕴含于其中的本质,是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所推进的整体转型升级。在这一新时代,最根本的是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逻辑及其本质特征,它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

其文化逻辑,在于它深得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吸纳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同时,深得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文化是观念之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一切行为活动的基因。这种基因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治理中国这样的大国,岂能没有文化传承意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虚无传统文化,它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升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具有典型的中国色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血脉,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反对简单复古,反对全盘否定,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也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其实践逻辑,在于它是基于对世情党情国情社情的科学研判而提出的,世情党情国情社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依据。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当今的民族历史已转变为世界历史,开放的中国必须走向世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持兼容并蓄、文明互鉴、协和万邦的文明发展观,体现了开放的品格、自信的胸襟。基于世界格局、国际秩序剧烈变化而全球治理相对滞后的世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结构调整、主要矛盾转化、各种利益博弈阶段,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然而社会治理较为滞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要矛盾就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围绕这一主要矛盾,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深邃思考,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解答中形成的。

其理论逻辑,在于它以“新版本”传承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谱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二者是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源与流的关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独具风格、自成体系,但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仍然归属于特定的“理论谱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渊源,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根本主题,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理论成果进行系统整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同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谱系。它既“不忘初心”又“继续前进”,既不忘本来又开辟未来。一种思想体系归属于何种理论谱系,不是看它是否“形似貌合”,而是看它同这一理论谱系是否“志同道合”,是否有着一致的“初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棵大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由这棵大树生长、发展出来的,二者在理论渊源、理论主题、理论品质、理论基点、理论目标上都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的理论总体”,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这个“有机的理论总体”中的组成部分,它沿袭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理论传统、价值导向,沿袭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理脉络,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写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篇章”: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的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的问题;进一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给出了阐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的问题;进一步亮明了我们党坚定的政治立场,旗帜鲜明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因而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进一步鲜明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独特优势”问题;第一次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使命,回答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使命是什么”的问题;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发展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回答了“如何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党员干部要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始终做“两个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这就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何处走”的问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具有完整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其基本内涵、核心内容及其内在逻辑主要如下:

一是根本主题和目标任务。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好“接力棒”,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是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中国梦”打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把国家梦、民族梦、中国人民的梦和世界人民的美好梦想连在一起。“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二是国情实际和发展方向。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导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大国成为强国)提供价值引领。

三是“两大布局”和“总体方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要坚定“四个自信”,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体两翼”的关系,尤其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素,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素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四是发展动力和战略步骤。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动力和战略步骤。

五是法治环境和法治保障。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六是军事条件和军事保障。强国必须强军。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军事保障。

七是国际环境和外交保障。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八是领导力量和政治保证。明确党是最高政治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这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政治保证。

这八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分别是从主题目标、价值导向、总体方略、发展动力、法治保障、军事保障、国际环境、政治保证来讲的。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就是实现从大国迈向强国的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指导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是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这一飞跃,根植于推进“整体转型升级”的新的历史性变革之中,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且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方位上所进行的思考,聚焦于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分析和解决,形成于对推进“四个伟大”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认识和把握,源于对“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解答,体现为它是围绕大国成为强国而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总之,历史新变革、历史新方位、矛盾新转化、历史新使命、时代新课题和成果新拓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坚实基础和立论根据。我们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基于历史新变革、历史新方位、矛盾新转化、历史新使命、时代新课题和成果新拓展,打造出融通中外且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进而提升出能解决中国问题和人类问题的中国核心理论。对此,我们应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二是在实践上形成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四个伟大”实践。“四个伟大”实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长点和聚焦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是指导“四个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是鲜活的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是在话语体系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话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在话语体系上构建“理论中的中国”,对内提升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对外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话语能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强调研究中国道路,强调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政治意蕴,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打造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建构中国理论,突出共识表达,争取制度性话语权。我们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源泉,打造出融通中外且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升出中国的核心理论。

四是在文化上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华新文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催生了“中华新文明”,其特点可概括为博采众长、美美与共,其成长路径为“马魂、中体、外用”,其核心内容是世界多样(世界观)、国家平等(国家观)、文明互鉴(文明观)、包容发展(发展观)、互利普惠(利益观)的“中华新文明”。

十九大报告深读之五丨

深刻理解和把握十九大报告的精髓和要义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就要产生了,我们特别期待!让我们以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来迎接吧!

一篇具有重大意义的报告

十九大报告意义重大。

十九大报告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从不同角度来讲重大意义的。总体来说,十九大报告将会使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进一步发生可喜变化,将使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具体地说,可从五个方面来把握十九大报告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

政治上的意义和地位,可概括为聚焦根本主题、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统一全党意志。这就是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十九大报告使我们更加充满自信、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坚定不移地把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聚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上来;使我们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更加增强“四个意识”,更加统一全党意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忠诚核心、拥护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

思想上的意义和地位,可概括为“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五年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会更加凝心聚力,更加凝聚共识,更加统一思想,更加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理论上的意义和地位,可概括为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六个重大论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创新性地发展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六个重大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定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定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通过“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是“八个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十四个坚持”(定法)。这表明,十九大报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了全面且充分的理论准备,并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升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实现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实践上的意义和地位,可概括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对各个领域的工作作出总体谋划和部署,把‘四个伟大’实践提升到一个新境界”。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斗争在今天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它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所以,我们应具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这就把伟大斗争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党的坚强领导,因此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这就把伟大工程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这就把伟大事业提升到一个新境界。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站在了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就把伟大梦想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世界历史意义和地位,可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而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

一篇主题鲜明、环环相扣的报告

大会的主题表述较长,但很鲜明,可用四个字对大会的主题作简要概括,这就是“旗”“标”“路”“心”。“旗”即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标”即目标,就是“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心”即 “不忘初心”。

十九大报告的总体思路和逻辑结构可从两个方面把握:

一是十九大报告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具体——抽象——再具体”来谋篇布局的。报告的第一部分内容,讲的是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这是具体的。这五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做了很多工作,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然后,十九大报告从具体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中抽象提炼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后,十九大报告运用这个指导思想,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并从十四个方面来谋划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来指导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党建等各个领域的工作。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

二是十九大报告的逻辑结构。十九大报告共十三部分,可分为七大板块结构,它们之间可谓环环相扣:

第一大板块:首先讲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讲这五年我们在干什么、干成什么。这就是五年所取得的具有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具有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历史性影响。十八大以来这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之所以极不平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第二大板块:解决这些难题,办成这些大事,带来的一个重大结果,就是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种历史性变革产生了历史性影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于是,十九大报告对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根据(“三个意味着”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基本内涵或重要标识(“五个时代”)作了简要阐述。

第三大板块:讲完了过去干了什么、干成什么进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十九大报告在逻辑上就要讲今后将干什么,这就是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进“四个伟大”。

第四大板块:为顺利完成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解答好新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并在对时代课题的解答中,形成、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为完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于是,十九大报告在逻辑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指导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行动指南。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别从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八个明确”,亦即基本内涵)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十四个坚持”,亦即基本方略)作出了阐述。这一板块在十九大报告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对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重大时代课题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出来的,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思想是时代的呼声;启下,是说这一指导思想对十九大报告后面所讲的发展战略、基本方略、总体部署、工作安排提供行动指南。

第五大板块:接着,就需要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安排。

第六大板块:接着,在逻辑上就要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对今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党建等各领域的工作目标、方法、步骤作出部署。

第七大板块:就是在逻辑上必然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办好中国的一切事情关键在党。所以,最后必须讲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一篇逻辑严密、亮点纷呈的报告

这可按照“特点——重点——亮点”来梳理。

十九大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坚持一脉相承且注重连续性的基础上,基于对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研判,对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所推进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提出了许多大判断。这些大判断,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发展理念到历史使命,从国内到国际,全方位地涵盖了。

十九大报告的重点,是围绕其特点展开的,是对特点的集中体现。简要来说,十九大报告的重点,是聚焦到“定位、定标、定向、定法”上来。定位,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或新方位。十九大报告所讲的主要矛盾新转化、历史新使命、时代新课题、成果新创新、实践新征程、党建新要求等,都是立足于且依据这一新的历史方位而得以立论的;定标,讲的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历史起点上,才谈什么样的历史使命。这个历史使命,就是十九大报告所讲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向,讲的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定法,讲的是战略安排、基本方略和工作部署。这四个重点,一定是载入史册的!

把特点体现出来,把重点做好,就会呈现亮点。综观十九大报告,在总体上和宏观上主要呈现出十个亮点。这是十九大报告的核心。

第一个亮点,是历史新变革。十九大报告是从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历史性影响来谈这五年工作的。其亮点既在于是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性”谈成就、变革、影响,又在于是从全方位、开创性来谈历史性成就,从深层次、根本性来谈历史性变革,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来谈历史性影响。

第二个亮点,是矛盾新内涵。历史性变革、历史性影响的集中体现,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在历史维度,十九大报告从十八大以来中国站在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来谈主要矛盾的新转化。这个转化,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从需要方和供给方之间的矛盾关系来讲的。需要方,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拓展了人民需要的外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同时也提升了人民需要的内涵和质量。这就是说需要方发生了很大变化。供给方,十九大报告讲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平衡,是从发展的范围、领域来讲的;不充分,是从发展的层级和质量来讲的。

第三个亮点,是历史新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三个意味着”来阐述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的根据;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的内涵、标识进行了阐释:一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四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五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第四个亮点,是历史新使命。十九大报告对新的历史使命作出明确界定,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推进“四个伟大”。这里的亮点,主要在于提出了推进“四个伟大”重大论断: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这“四个伟大”意义非凡,特别值得关注和研究。

第五个亮点,是时代新课题。十九大报告第一次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作出了阐释,这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亮就亮在,是站在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由大国成为强国且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上,来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六个亮点,是成果新概括。十九大报告对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加以概括提炼,称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既“亮”在新表述,第一次表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亮”在对这一思想,第一次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分别阐释其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

第七个亮点,是理论新飞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既然十九大报告讲了历史新变革、矛盾新转化、历史新方位、历史新使命、时代新课题、时代新思想、实践新方略,那么,在逻辑上自然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第八个亮点,是实践新方略。这主要包括:一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作出了新安排,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新谋划;二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说,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比原来的设计、规划提前了15年,到本世纪中叶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党建等领域的具体工作,作出了新部署。

第九个亮点,是党建新境界。十九大报告最后的落脚点是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强国、强军必须强党。十九大报告是在“四个伟大”的框架中,强调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因为今天我们进行的伟大斗争是非常严峻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推进的伟大事业是非常宏伟的,实现的伟大梦想是非常艰巨的,所以,必须建设好新的伟大工程,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使大党成为强党。这就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第十个亮点,是表述新界定。十九大报告对以往一些重要提法和表述第一次给予明确界定。比如,关于精神状态、奋斗姿态,十九大报告讲的是“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又如,十九大报告第一次对新时代的内涵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界定,第一次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给予了明确界定,即对斗争的原因、斗争的内涵、斗争的方式、斗争的目的给以阐释等。

一篇掌声最热烈的报告

掌声表达的是心声,即人民内心的一种认同、一种情感,外在掌声实际上表达的是人民心声。习近平总书记作十九大报告时,现场共发出70多次掌声,而且多数是在谈到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时发出热烈的掌声。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这五年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的时候,大家响起了掌声;又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改善和保障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的时候,谈到上学、就业、住房、看病、环保的时候,大家又发出热烈的掌声;再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祖国统一的时候,在讲到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候,大家又发出热烈的掌声。所以,我们在学习十九大报告的时候,要把这些引起热烈掌声之处,作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党委宣传部编印

2017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