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书斋深入农村――浙江传媒学院师生暑假再进大寨村调研
人民网7月8日电 2009年暑假,浙江传媒学院7名师生再次走进山西昔阳县大寨村社会实践,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大学生的眼光了解基层农村,关注三农问题,这已经是浙江传媒学院师生第四次走进大寨村。
自2007年7月开始,浙江传媒学院师生先后4次来到山西昔阳县大寨村调研新农村建设的“大寨模式”,结合大寨村与周边行政村的对比,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共性和特性的特征,探讨成功模式的可复制性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
今年7月份,浙江传媒学院师生带着已经完成的近20万字的调研报告书稿再次走进大寨村进行最后的梳理归纳和数据核对,为今年9月份出版做最后的准备。
大寨村对于“80后”、“90后”而言已经成为一个陌生的字眼或日渐远去,但对于亲历了当年新中国建设中“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时期的人们而言,至今印象深刻。大寨人昔日战天斗地自强不息,今日统筹规划科学发展,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红色第一农村”演变成长为市场经济时代的经济强村的发展史,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浙江传媒学院的师生来到大寨,回顾大寨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见证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大寨村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对于启发和引导当代大学生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拓宽思路,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和教育引导作用。
在大寨村调研中,应我们的要求,76岁的老人宋立英为我们唱起《扁担精神代代传》的民谣:“五尺扁担不离肩,挑起担子心喜欢,虎头山上大寨人,扁担精神代代传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政治挂帅思想争先,战天斗地不怕苦,再苦再累心也甜,五尺扁担不离肩,革命本色永不变,扁担磨出铁肩膀,敢为革命挑重担,泰山压顶不弯腰,苦干大干夺高产,实现农业机械化,扁担精神代代传”。宋立英老奶奶慷慨激昂的神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
浙江传媒学院学生“党员之家”朱志鹏同学说,通过参观大寨村史展览馆,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发挥党支部模范带头做表率的重要性,“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大寨党支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坚持正人先正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从而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正是由于党支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好,群众在实践中认识到党支部是率先垂范的党支部,是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党支部,从而凝聚、影响和感召群众自觉地跟着党支部走,激发了大家大干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和动力。
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08电视制作班的俞菡婷说,听了大寨村百姓的介绍,使大家认识到发挥党支部刻苦攻坚抓落实作用同样十分重要。大寨党支部大力倡导谋实策、干实事、求实效的风气,敢于吃苦、敢打硬仗、敢于攻坚,特别是治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荒山,他们硬是咬定荒山不放松,先治沟,再治梁,最后三战狼窝掌,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是荒山变了样,这样的精神令人钦佩。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媒体创意班的杨君说,“人心齐,泰山移”,大寨党支部一班人把精力用在工作上,把心思用在创业上,以事业凝聚人心,以业绩赢得民心,带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群策群力,干事创业,从而开创了大寨的新局面。
如今的大寨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实,解放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无论在昨天还是今天都一次又一次的谱写着一首社会主义的奋斗之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也是大寨精神留给传媒学院师生们的另一个宝贵财富。“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不先干一步,就不能当干部。”“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支部。”这些经典论述,直到今天,对我们开展工作,加强党的建设仍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特别是当前金融危机对我们造成巨大冲击的今天,“大寨精神”所包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精髓仍然不能丢弃。同学们也应该向大寨人那样,在科学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