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杭州日报:全国广电传媒专家在杭提出新课题——青少年媒介素养亟须关注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发布时间:2009-01-06

2009-01-06 本报讯(通讯员 李莉 吴吟 记者 周燕)你办个博,我发个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人人当记者有了可能。面对大量涌现的鱼龙混杂的信息如何甄选?如何抵制媒介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在日前浙江传媒学院举行的第二届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暨浙江传媒学院三十周年校庆典礼上,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副教授、香港传媒教育协会副主席李月莲抛出的这个观点,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强烈共鸣。

眼下,很多人已经拥有自己的博客或是播客。经常流连于一些论坛发表“高见”,时不时上传或观看一些视频,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这一切已表明,传媒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副教授李月莲介绍说:在香港,各种“自主媒体”涌现,颠覆了记者与读者的关系,读者不再是一味被灌输,而是参与到了新闻传播中,开创了“人人可以当记者”的时代。其中的照片摄制、上传、张贴、转载及广泛流传,基本上不经专业传媒人处理,具有草根参与的特色。

这个在业内称之为传媒Web 2.0的时代,在李月莲看来是“一种具有教养和品位的生活方式”。为此,李月莲提出了尊重隐私、不破坏别人名誉、不伤害别人感受、不恶搞、不卖弄色情、尊重版权等在内的十条媒介道德原则。培养青年人的传媒道德要从这些方面下手。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谈到,中国的媒介价值观在变化,中国的媒介在不断进行自身变革。

胡教授说,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媒介正极力摆脱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原先报纸的头版头条必定为国家或地区的重要会议。而今天,“某民宅发现炸弹”即能成为轰动一时的头条新闻。各种杂志的封面人物从以前领导人物到体育明星、影星、歌星、商人甚至我们身边的人。媒介越来越靠近大众。

这次会议上,有55篇论文交流,其中不乏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研究。浙江传媒学院教师顾瑶韵提出,英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特点是自下而上的,先由社会基层发起、在民间开展、继而得到政府肯定。

论坛的与会者有的已经在这么做了。中国传媒大学高教所老师张洁和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教师姚素丽、郑颖合作,共同开发媒介素养教育校本课程,并开始了为期15周的系统实验。小学生对这方面的课很感兴趣。

当然,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是中小学生,大学生也同样面临着问题。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所副所长王天德、教师宋红岩、团委书记陈永斌对大学生与新媒体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新媒介使用与参与能力非常高,通过这些新媒介平台表达的意愿与能力也很高。但大学生对新媒介信任度并不高,对新媒介的价值判断不高。随着媒介时代的到来,专家们认为,公众也需要媒介素养。

上一条:都市快报:浙江传媒学院09年艺术类专业校考2月27日开始

下一条:城市假日:实践,的确帮了不少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