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云霄而振翮 励德业以日新
□ 柴志明
三十年筚路蓝缕,三十年激情创业。作为我国广播电视及其他传媒专门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之一——浙江传媒学院走过了三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从区区几十人的办学规模发展成为在校生近万人的本科院校;从杭州郊区一处简陋的战备设施到钱塘江畔的现代化校园;从单一课程结构到覆盖传媒各领域的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浙江传媒学院的发展历程,见证和实践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进步。
一、以“五湖四海、海纳百川”的气概,营造学校事业发展的“大视野、大环境、大格局”。
“传媒学科”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传媒事业”是一项富于创新性的事业。浙江传媒学院自从建校以后,就始终坚持“根植浙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办学原则。
“五湖四海、海纳百川”是一种先发办学的理念和姿态。学校从办学一开始,就放眼世界传媒的最新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前沿,结合浙江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作好学科、师资等储备工作。2004年,学校在浙江省率先开设了动画专业,组建了动画学院。2005年,学校在国内较早地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006年和2007年,结合最新的传媒发展态势,学校又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和媒体创意专业。学校与浙江广电集团合作举行“未来主打星”广电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开创了国内高端传媒人才定单式培养的先河。
“五湖四海、海纳百川”是一种“包容、大气、和谐”的文化气质。据统计,学校80%的教职员工来自于全国各地,他们中既有实践经验丰富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工程师、制片人、台长;也有毕业于国内外著名院校的博士、教授。不同的地域带来不同的区域文化特色和气质,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学术背景更形成学校富于开放性、思想性和包容性的办学氛围,最新的传媒发展理念、最新的传媒人才培养方式等在这里激荡和交融。
“五湖四海、海纳百川”是一种开放办学,最大限度地激发行业要素和社会要素,纳入学校事业发展整体蓝图的气概。办学三十年来,浙江传媒学院和香港凤凰卫视、亚洲电视集团、中央电视台、湖南广电集团、浙江广电集团、河南广电集团等境内外三十余家大型传媒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在节目新业态研究、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与横店集团、宋城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与杭州市下城区政府等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等。通过最大限度地激发行业要素和社会要素,极大地拓宽了学校的办学平台,有效地提升了办学实力。
二、以“量身定制、特长培养”为导向,培养适合国内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高素质传媒人才。
传媒人才的培养讲究“个性化、特色化、特长化”,在具备共性素质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素养和气质。办学三十年来,学校始终立足传媒院校的办学实际,按照“量身定制、特长培养”的原则,在办学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精细化、分层化、个性化、精英化”的培养要求。
“量身定制、特长培养”是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和全新定位。学校根据学科特点,始终坚持小班化教学、建立专业导师制、为每位艺术类学生建立专业发展档案,通过跨高校的“第五传媒网”等渠道,直接和就业平台相链接。学校大力推进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在省内率先实行了四学期制,开设专门的实践学期,形成了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在全国各地建立的实习基地达100多个。“联手行业产学合作培养广播影视人才创新实验区”成为国家级实验区。
“量身定制、特长培养”是学校科学研究的重要着力点。近几年来,学校先后成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基地、浙江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浙江省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国家动漫教学研究基地。学校始终坚持科研基地的建设服务于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的提高,让学生在基地中参与适当的研究,让研究的成果直接惠及学生的成长成材,让学校整体科研实力和办学实力的提升转化为人才培养的现实推动力。通过学校科学水平和层次的提高,为“量身定制、特长培养”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保障。
“量身定制、特长培养”是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品牌。学校构建了多方位的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实施项目化的素质拓展训练,建构四大平台,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建构艺术创新平台,大力开展学生课外艺术创新活动,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建构社会实践平台,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日常化、持久化、基地化和专业化建设,不断进行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建构志愿服务平台,加强志愿者队伍专业化建设,将志愿服务与学生专业展示和水平提升紧密联系起来。建构社团发展平台,通过专业社团,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特色风格的锤炼,展示艺术风采。
通过对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不同特长的学生开展对口培养,打通教学、学生管理、科学研究等人才培养链,实行人才跟踪培养,对于发挥和锻造其独特风格和专业气质,形成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学校每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广播电视专门人才。颜倩、章伟秋、常索妮、李维嘉、朱丹等成为电视荧屏的中坚力量,很多人成为省、市、县广播电视台的领导和骨干。
三、以“大型文艺节目”和“影视作品”创作为核心驱动,形成良好的产业运作能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传媒院校的办学具有鲜明的特色。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浙江传媒学院探索了一条通过“大型文艺节目”和“影视作品”的创作,锻炼队伍,形成产业运作能力,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路径。
近几年来,学校独立或合作创作了《明月前身》、《孝女曹娥》、《大工匠》、《妈妈,再爱我一次》等作品,参与了中国国际动漫节、国际休闲博览会等大型演出等等。学校承接了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梦想奥运真男孩》、《音乐风云榜》、《武林门》、《平民英雄》等多个大型电视节目录制工作,引进好易购电视购物频道等开展校企合作。学校还专门组建了浙广传媒有限公司和浙江传媒学院实验艺术剧院,为推动成果转型、产生效益提供了良好的孵化平台,逐渐形成了可持续的、面向社会的、面向市场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合作模式。其中,《明月前身》获得了中国金鹰电视节短篇三等奖。通过从剧本创意、录音、导演、后期制作等影片制作各个环节的实战演习,进一步锻炼了教师队伍,也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同时,良好的产业效益也进一步促进了办学水平和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奋云霄而振翮,励德业以日新。站在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新一轮大发展的时代潮头,浙江传媒学院将通过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实现学校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国广电传媒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打造高素质传媒人才培养的基地
□ 杨林书
浙江传媒学院建校30年来,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素质传媒人才这个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营造影视特色校园文化为重要抓手,完善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向全国传媒领域及其他社会各界输送了近两万名毕业生,成为全国培养传媒人才的两个主要基地之一。
完善管理,拓展教育服务系统
为了学生成长成才,浙江传媒学院不断完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学生的制度化管理,保障学生正当权益。
一、鼓励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发展,搭建学生展示个性的广阔平台。大学生导师制、学生科研创新和学科竞赛专项经费的保证,使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制度化、长效化,努力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素质。2007年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启动资金100万元设立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008年学校设立100多万元大学生创新基金,成立大学生创新中心。“现代集团”每年投入10万元设立学生创新奖。目前学生原创剧本达600多部(篇),原创音乐(MTV)200多首,原创舞蹈20多个,原创DV带400多部,科技发明40多件,其他原创作品1600件,著书3部。
二、坚持正面引导,加强奖励力度。浙江广电集团、“中广电”广播电视研究设计院、湖南广电集团、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福锐传媒有限公司、杭州南广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现代”集团、中国移动等分别在我校设立高额奖学金,总计每年达65万元,构筑了强大的学生学习激励体系。
三、健全服务学生体系,切实解决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自编《走向媒体》就业指导用书,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加强对大学生择业观念、创业意识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工作。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得到国家广电总局、各省市广电集团的大力支持,每年到学校招聘毕业生的广播电视单位都达百余家,为毕业生就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建设学生专门的就业网站,打造24小时不间断的网上人才招聘会。积极搭建毕业生出国留学国际立交桥,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德国敏斯特大学,新西兰南海影视学校,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堪培拉大学、伊迪斯科文大学,美国德克森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加拿大圣力嘉职业技术学院等建立友好合作办学关系。近2年有140多名毕业生到英国、加拿大留学深造。2008年还首次招生31名赴韩国顺天乡大学留学国际班。2005至2007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左右。学院还成立学生资助中心,开设“绿色通道”。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中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工作,把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纳入安全工作网络。
春风化雨,运营影视特色文化
浙江传媒学院一直着力全面营造影视特色校园文化,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一、开设影视高端讲座,激励学子奋发成才。邀请原国家领导人做《音乐 艺术 人生》讲座,邀请谢晋、余秋雨、陈醇、白岩松、敬一丹、张振、闾丘露薇、许戈辉、张纪中、周传基等多位名家名人来学院做讲座,连续组织举办了50余场次的学术报告、高峰论坛、讲座、研讨会。邀请颜倩、索妮、李维嘉、东方月、程程等知名校友回校作成才报告,以亲身经历打动学子。
二、组织大型文艺晚会,充分发挥传媒艺术特长。每年组织迎新生文艺晚会,如2006年组织“四大主持回母校暨迎新生文艺晚会”,2007年组织“阳光七星,魅力传媒暨迎新生文艺晚会”,都取得了圆满成功,激发了新生强烈的成材欲和爱国爱校爱传媒的意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二十周年校庆时,以浙江传媒学院正式挂牌为契机,成功组织“热土下沙,浙传飞翔”庆典文艺晚会,中央三台、中央教育电视台,以及浙江、辽宁、安徽、湖南等省级卫视陆续播出,打响了浙江传媒学院品牌。
三、活跃学生社团,培植校园文化建设骨干力量。全校有艺术团、新闻记者协会、影视爱好者协会、凡石文学社、B&G剧社、公关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英语口语俱乐部等52个学生社团,拥有成员5100多名。新闻记者协会因成绩显著,2006年被团中央授予“第二届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奖”。
人才辈出,风流学子辉煌前程
浙江传媒学院学生屡获大奖,广受用人单位好评。一大批学生在全国各大赛事和社会实践中脱颖而出,深得用人单位广泛好评。
2004年,杨彦婷、李婧、左岩参加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大赛获冠军、亚军;戚薇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时代风采电视大赛”闯入十佳勇夺铜奖;励安宏参加第十三届世界华人广告大赛荣获时报金犊奖;高雷获中国数字盛典flash作品故事类金奖。
2005年,张艳参加世界华人艺术庆典中国总决选荣获声乐青年组金奖,王宁乐、李燕《恐怖宠物店》在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cosplay大赛获金奖,新闻传播系赴河南艾滋病村支教小分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队长杨松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40多家媒体广泛报道,其著作《“艾”情紧急》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佳调查报告,其本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干部、全国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2007年,周雪梅、史苡凡荣获全国普通话推广形象大使称号;付琰荣获“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最佳主持人称号;李培、陈天颖、周雪梅等六人朗诵作品荣获“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比赛”二等奖。李丹露获首届东方之星艺术盛典表演金奖,王金璐获全国青少年音乐舞蹈新秀选拔赛声乐金奖。
2008年,李博雅荣获第十三届“21世纪·联想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浙江省第二届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姚欣等获一等奖,朱小辉、沈王斌等获二等奖,任炜、黄飞龙、吴雍淮等获三等奖。
北京奥运会期间,8名学生入选担任礼仪,引领泰国、韩国、挪威、巴林等国家运动员入场;秦琪、马逸作为VIP引领员,引领国际奥委会主席及北京奥委会主席入场;刘子琳还受团中央委派陪同国家领导人出访德国。赵苏楠等5名学生入选参加奥运会志愿服务;大批学生的获奖和在社会实践中的出色表现,向社会充分展示了传媒学生优良的综合素质。
毕业生也屡获“长江”奖、“韬奋”奖、“金话筒”奖及好新闻奖等,成为当地广电单位的骨干力量,受到社会用人单位广泛赞誉。湖南经济电视台的周雄台长曾由衷地说:“为什么我们湖南经视发展这么快?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拥有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而这支队伍75%的‘产品’都来自浙传。超女快男的编导龙丹尼、制片陈晓东等一大批人才都是浙传毕业的,他们都成了我们的台柱子。因此,我们每年都怀着感恩的心来浙传招毕业生,十分感谢浙传给我们输送了这么多优秀的‘产品’。”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
浙传,在而立节点上
□ 刘思平
“广专是一条河,一条年轻的河,它没有悠长的源头,也没有值得炫耀的河床,没有古渡,没有老柳,岸上的草地才绿了十多个春秋。可我们,已看到了大海般的脉络……”还记得这首我们浅唱低吟过的《广专是一条河》的诗吗?这首诗,在一届一届传媒学子中传唱,从西子湖畔到钱塘江边,生生不息。从广专到浙广,再从浙广到浙传;从万市到舟山东路,再从舟山东路到下沙;从中专院校到大专院校,再从大专院校到本科院校,传媒学院只用了短短的30年来飞跃,在天空中留下了一道漂亮的弧。
【一】
三十年前,那时的传媒在万市,那时的传媒叫浙江广播电视学校。
万市,浙江传媒学院办学历程的第一站。那时的万市只有两三百名学生;那时的学校没有图书馆、实验室,更没有报告厅、体育馆和剧场,甚至没有像样的教室。只要是房间,支起一块黑板就是教室;那时没有统编的课本或书籍,教学用的都是教师自编的教材;那时的老师常年住在学校仅八平方米的工棚里,无论严寒酷暑,备课到深夜一两点钟;然而,正是在这个山清水秀,但是却贫瘠又局促的环境里,孕育了现代传媒高校的种子。
大学是有精神的,而浙广的灵魂便是在万市就开始铸就的。
【二】
二十几年前,那时的传媒在舟山东路,那时的传媒叫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
舟山东路,是一条窄窄的小路,长约2公里,坐落着五六所大学。而浙广,就在舟山东路的最东边。这条路,是一条有故事的小街,到处都是传奇。在这条繁华喧闹的小路上,依然诉说着浙广学子的喜怒哀乐,依然记录着浙广的光荣与梦想,为我们续写着辉煌。
正是在这里,浙广人团结高效斗志昂扬。学校在艰苦创业过程中,以缺编59%的师资力量,保质保量地承担了教学、管理任务。广大教师特别是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充分利用寒暑假进行充电,到广电系统一线实习,紧贴学科前沿,把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学校和教师一起努力,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强化课堂教学、重视实践锻炼,使培养的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而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1998~1999年的浙江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教学管理水平评估中获97分的高分,浙江省教育委员会认定学校教学管理水平为优秀等级。
浙广人继承和发展了“万市精神”,艰苦创业十余载,逐步确立了“北有北广,南有南广”的行业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凝练成了“严、勤、敬、进”的新浙广精神。
【三】
三十年后,传媒在下沙,这时的传媒叫浙江传媒学院。
曾经在公交车上看见过路牌上有句话,“忆江南,江南忆,江南最忆是杭州,杭州最忆是下沙。”那“开往春天的328”也把浙广人载到了下沙,在这里,继续他们的梦想,书写他们新的历史。
你看,教室里总有学生与老师一起讨论问题的情形,那份张弛有度、自信满满的样子好似在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你听,艺术楼里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夜色深深,歌声乐器声总是此起彼伏,自成风趣;你看,小剧场总是幕升幕落,舞台上演绎着生活的悲欢离合;你听,播音学子早起练声的声音从体育馆和运动场传出来,字正腔圆,浑然天成;你再看,那五彩斑斓的宿舍楼——S楼,别具一格,极具传媒特色;还有那被誉为“下沙第一楼”的22层演播楼,总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设有1200平方米演播厅、300平方米多声道录音棚、100平方米虚拟演播室等15个专业实验室,它不但是广播影视研究和实践的前沿阵地,还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影视节目制作基地。
似乎那时的激情澎湃还在行政楼报告厅回响,而第三次创业却已经是花果飘香,累累硕果——教学上,近三年来,学院先后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新专业评估、精品课程评估、音视频和电基础实验室评估,2007年学院顺利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仅2008年就有34名传媒学子被国内知名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116名毕业生前往海外留学。
升本以来,拿到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在传媒已不再稀奇。出版著作62部;发表论文1170余篇,其中被SCI收入50余篇,SSCI收入70余篇,CSSCI收入250余篇,EI收入9篇;创作影视、美术、音乐等艺术作品52部。同时,通过一大批横向课题的开展和建设,进一步扩大了学院在行业内的影响力。2005年,学院被评为浙江省教科研先进单位,管理学院被评为浙江省教科研先进集体;2007年,信息学院被评为浙江省教科研先进集体。学报编辑质量不断提升。
校园文化上,“五月的鲜花”、社团文化节、影视文化艺术节,“四大主持人回母校”和“阳光七星”大型广场电视文艺晚会和“未来主打星”等活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不小的影响力。
第三次创业的律动还在继续,辉煌也将继续。而此时,30周年校庆也将如期而至。三十年,是一个高点,浙传人不会拘泥以往,止步于今天。攀上一个高点他们会看到另外一个高点,并以此确立新的方向,孜孜不倦,不庸不俗,创业不休,创新不止。
三十年,也是一个节点,所谓三十而立。站在节点上,我们回首——“广专”的称呼,给我们的是一种温馨的幸福、一种醇香的记忆;舟山东路的校区,给我们的是一种岁月的留存、一种尘封的过去;站在节点上,我们展望——在第三次创业的浪潮中,浙传人会用自己的智慧、胆略和无所畏惧,秉承着“敬业、博学、求真、创新”的精神,傲立潮头,续写辉煌!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报记者)
浙江日报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