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类院校是为国家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艺术类院校要通过深悟原理、培根铸魂,明确特色、勇担责任,书香化美、德艺双修,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增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艺术教育;艺术人才;德艺双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辟道路自信新格局,丰富理论自信新内涵,推动制度自信新发展,提升文化自信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给文艺工作者回信、写信,给文化艺术团体致贺信,与文化艺术界政协委员座谈等,都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艺术工作的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推动“四个自信”,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明确了方向道路,找到了创作密钥,引领了明德风尚,鼓舞了创作激情,清澈了艺术心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艺术类院校是为国家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要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场所,必须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特别是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高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艺术类院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应当深悟原理、培根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的根本指南,是艺术教育的重要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为我们展示了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告诉我们“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历史性的进步。”“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这些重要论述让文化艺术工作者深感自豪,备受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显示着辩证唯物主义的问题意识,既点明了文化文艺的主流,充分肯定了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的贡献;同时,也列举了当前文化文艺领域的重要问题,明确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这一论述给我们以高度的警醒,告诫我们在艺术教育中要明确方向,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贯穿着群众路线的真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一论述鲜明指出了党的文艺工作的基本要求,聚焦“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告诉我们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同时,这一论述也指明了文艺创作的根本方向,引领我们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展现了大国领袖的文化艺术风范。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我们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学贯中西、融通古今、学识渊博,对中西文化文艺发展了然于胸,并且真挚爱民,厚爱文艺工作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如沐清风又醍醐灌顶,更舒心暖心。
艺术院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应当明确特色,勇担责任
艺术类院校是为国家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必须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艺术类院校作为以艺术教育为主的高校,必须在育人使命上保持清醒头脑,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艺术类院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应当认清自身的特点。艺术类院校同专业艺术院团和专业文艺机构相比,有其特殊性:第一,它的性质是高等学校,承担育人才与出作品的双重责任。高校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教学、科研、创作都要围绕育人来展开,老师肩负着双重责任,必须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双赢,达到共促。第二,它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学生届次的动态性变化与文艺创作持久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文艺创作需要长久构思、反复打磨,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因此,高校要建立一种有序的机制,实现艺术教育的接续发展。第三,它的基础是二级学院。不同学院之间相互独立性与面上工作的统等性之间存在压力,而专业艺术院团和专业文艺机构是平面式管理,力量、资源调动比较方便。第四,它的运行有寒暑交替。艺术工作的持续性要求与寒暑假的中断性特点之间存在矛盾,需要师生放弃不少休息时间从事创作,高校要对师生的艺术工作在课时、工作量等方面给予体现。第五,它的空间是校园。文艺来自于生活与校园生活的相对封闭性是一对矛盾,高校必应创造各种条件让更多师生有机会投身社会实践。认清这些差异特点之后,我们才能更有效地探寻创新艺术教育的思路和办法,提高艺术院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实际效果。
首先,艺术类院校要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切实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人民的文艺,人民需什么样的文艺,文艺怎样热爱人民,怎样到人民中去汲取营养,埋下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种子。例如,浙江传媒学院编写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学生的练声教材,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论述、用典等融入其中,让学生带着思想读、带着感情读、带着记忆读,更好地入心入脑入行,指导专业学习。
其次,艺术类院校要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把德才兼备、德艺双修作为育人的重要目标。艺术类院校可以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纳入基础课讲全、讲透,组织学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原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对这些重要思想,学生听来生动好记,又富有指导性。学校在创作中组部、省委组织部《新时代奋斗指南》《不忘初心学党章》《难忘初心》等党员电教片时,就组织创作团队的师生先学习、再创作,边创作、边学习,利用寒暑假到一线采风,保证方向准、立意高、内容生动,获得全国党员电教片最高奖“特别奖”,并作为全省主题教育必看视频教材。同时,学校还探索支部建在专业上的实践,如影视制作和影视摄像教师团队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党建,抓党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形成“专业强、队伍强”“思政元素多、科创成果多”的发展特点,支部成功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总之,要让艺术类院校的思政课程有法、有味、有力,就要把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融合,提升其吸引力、实效性。
最后,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要聚起“一股气”。通过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审美价值观,提升艺术服务社会的能力,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也是一个人修养素质的体现,只有真善美的东西才能流传下去,这股精气神要成为艺术类院校的灵魂正气。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浙江传媒学院师生迅速行动,用艺术的感召力传播正能量,传播科普知识。电视艺术学院梁碧波教授带领相关团队全程拍摄民航包机赴泰国接回武汉同胞的细节,制作成纪录片《一路归来》,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和央视九套。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师生除夕夜连轴转,为杭州疾控中心制作“杭医生”动漫形象,使整个“抗疫”工作的宣传更有效。设计艺术学院师生创作了系列“抗疫”海报,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师生创作了有声节目等。
艺术类院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应当书香化美、德艺双修
一是培树一批德艺双馨、能教能创的名师。近年来,浙江传媒学院强调教学、科研、创作、社会服务四轮驱动,引育了一批打通学界业界的优秀教师,组成了有较好影响的科创团队。比如成立以著名指挥家、国家级人才陈正哲教授领衔的音乐艺术团队,参与多项国际性艺术活动;成立以梁碧波教授领衔的纪录片创作团队,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带领师生参与创作系列纪录片,在央视平台播出;成立以鲁引弓教授领衔的文学创作团队,先后完成了《小别离》《小欢喜》等文学创作,广受好评,引发共鸣;成立以王小列教授、余源伟副教授领衔的导演摄影制作团队,完成电视电影《浴火书魂》、纪录片《孤山路31号》等佳作;成立以“金鸡奖最佳美术指导”获得者韩忠领衔的戏美团队,先后完成了《军师联盟》《如懿传》《三生三世枕上书》等影视美术设计;成立以国际摄影“荷赛奖”获得者傅拥军领衔的摄影团队,广泛参与乡村振兴摄影,组织海峡两岸青年摄影展,若干城市摄影节等,学生作品多次获奖;成立以杨超副教授领衔的视觉设计团队,参与多个社会服务项目,多位学生走上世界领奖台。
二是建立一套适应人员动态变化的机制。学校把好的项目融入日常实践教学之中,成为教书育人的一部分。比如《寄梦和氏璧》是学校一台多次展演的节目,2019年参加了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展演和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首届大学生戏剧展演活动。《红船往事》音乐剧在完成国家艺术基金的30场演出任务后,转入实践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内容,并继续打磨,为建党百年献礼。同时,学校鼓励学生社团积极参与专业院团组织的活动,比如校话剧团《物理学家的喜剧》参与新生代戏剧计划,广获好评。
三是成立统筹协调整合各方的机构。利用学校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和“中国梦”文艺研创中心,打破学院藩篱,加强资源统筹,保证大的文艺创作项目在资金、人员、场地等方面得到支持。比如《红船往事》就涉及音乐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等,还要处理好排练上课的关系、工作量计算等,有了中心的统筹协调,学校党委主要负责人挂帅,使该剧的排演、演出顺利完成。
四是支持创新毕业联展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鼓励更多的师生走出校园,去做毕业联展,开展电影、电视学院毕业大戏的评奖活动,引领学生创作的正确导向。每年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既有暑期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也有短学期实习和毕业实习,使校园空间更加广阔,学生创作也更多来自于生活与实践。学校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共同建立央视·浙传融媒体实验中心,既为学生提供好平台,也直接参与重大活动。
五是鼓励艺术创作与理论升华的结合。大力支持科研工作,从实践中来,总结升华到理论层面,再更好地指导实践。在2019年,学校教师获得国家级科创项目达22项,省部级项目51项。同时,关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对文艺形态的影响,主动用网、主动联网
艺术类院校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应当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高校国际化办学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也是高校的重要责任。艺术的语言最有国际性,也更易打动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心灵。
一是“走出去”。鼓励师生参与国际性文化艺术大赛。近年来,学校让“出壳”服装大秀去到英国展示,让音乐剧赴韩国演出,支持艺术家们去海外演出,开设中外艺术工作坊等,不仅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美誉度,也成为宣传中华文化的窗口。
二是强合作。与国际多家高校开展合作,如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的艺术类院校开展摄像教学工作坊,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开设新闻周等,搭建起中外交流的平台。
三是建平台。学校与多家国际传播媒体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每年组织师生赴平台实习学习,参与当地报道,同时也把中国文化、中国叙事传递出去。
作者:浙江传媒学院党委书记 杨立平
本文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10期